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5/8/3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7-09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在第一天的时候有跟诸位朋友提到,我坐摩托车的计程车头发翘起来,讲课讲了两个小时都没人告诉我,所以我个人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诸位前辈、诸位朋友给我指出来,给我指正。昨天「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这个「藉」字是草字头,我写成竹字头;竹字头就变书籍的「籍」。不为失败找藉口。还有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无染、清净寂灭。昨天讲反了,今天修正一下。

  而仁慈与清净正是我们这个世间人最缺乏的德行,释迦牟尼佛来我们世间示现,让我们最缺乏的东西能够唤醒,能够恢复本然的仁慈、清净。仁慈是懂得如何爱护,设身处地替人著想。在四千五百年老祖宗的教诲当中,我们了解到道德重要。「道」是伦常大道,依循伦常大道,不逾越的去做人,能够流露出德行出来,就是八德。在实践道德的历程当中,包含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过程,前面四个过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为了要把道理搞清楚。道理明白了、清晰了,下一步更重要的,要把它做出来,要实践,因为做了以后这个学问才得真实受用。不只自己受用,他人也会得到德行的感召,他人也会得到德行的一种庇荫,人与人的良性循环就动起来。

  笃行是所有学习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假如把道理都搞清楚而没有做,那就会犯了《弟子规》余力学文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不只没有受用,反而「长浮华,成何人」,这样的例子也是相当的多。我们看很多在大专院校任职的老师,学历都相当高,但很有可能家庭都处不好,因为我曾经也看过一个报导写到「高学历高离婚率」。书读多了应该是愈来愈明理,怎么会夫妻相处不融洽、家庭经营不和睦?这就是读的跟做的脱节了,就不得受用。而当一个读书人说跟做脱节了,不只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还会让人很唾弃,让人很不服,这一点要很谨慎。因为我们读书人就是圣贤教诲的招牌,你把这个招牌画得乌漆麻黑的,谁肯上门来学习?这一点我们就要多谨慎,多自我要求。

  笃行又分为立身、处事、接物三个纲目。立身是对自己;处事是做事情的原则、方法;接物是与人相处的智慧。当然这三个纲目再把它延伸开来,那是无量无边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而在接物当中圣哲人只挑了两条,两个态度,第一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条「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虽是只有两条,但这两个原则再把它打开来,那也是所有处世待人当中最根源的两个心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处处能替人著想,这就是释迦,仁慈的意思。己所欲要不要施於人?那也不一定,你己所不欲,这个不欲是对你的身心无好处的,甚至於是人家对你嫉妒、对你障碍、对你谩骂批评,这些我们都不愿意别人加诸在我们身上,我们推己及人,这些不好的态度也不应该加在别人的身上。己所欲,我们现在对圣贤的教诲有很深的体会,觉得它对人生的帮助相当大,那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亲朋好友找过来,请他们吃饭,布施也做得不错。然后吃完饭以后告诉大家,这个饭不能白吃,我给大家都准备了一个礼物,结果这个礼物一拿出来,经书十几本:你们拿回去看,这好得不得了,一个礼拜以后我再去给你们验收。己所欲施於人!施於人也要从对方可以接受的角度去著手。仁慈是能设身处地,而不是说我想怎么做。

  这个「我想怎么做」听起来好像是很有爱心,好像是很替人著想,因为都好的要给他;再往更深层去探索,那是一种控制欲望,一种占有欲望,一种贪心的欲望,贪别人要听我的话,不然我就不高兴,有的还会恼羞成怒。现代很多人拿著爱字到处要求别人,有的还伤害别人,说我那么爱你,所以你一定要怎么做;对方心理上都还没准备好,就要求对方一定要这么做。其实对方做得很辛苦、很痛苦,我们自己快乐吗?当你逼著别人做某件事,那只是逞你一时的控制欲望,你在这个过程也得不到真正的自在快活。

  我们要求孩子读书,逼得很紧,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自己又何尝好过?好不好过?不见得好过。有些孩子被长期压抑、压迫之下心理都会出问题,考试一考不好就非常的沮丧,甚至於压得喘过不气来都有轻生的念头。人最常犯的就是太过,不然就是不及。不及就是太放纵,孩子像脱缰野马;太过就是盯得喘不过气来,全家人气氛非常的紧张。而当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突然得了忧郁症,或者突然有轻生的念头,家长马上怎么样?从非常严格马上变什么?完全的放纵:只要你高兴就好,啥都没关系。这样对不对?人都在过与不及当中犯了非常多严重的过失。

  中国讲中庸之道,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而其中最高的原则,还是如何做能让对方接受,然后再循序渐进把他引到正路去。而说实在的,当我们要引别人上正路,首先要了解自己上了正路没有,这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要引领别人走向正确的修行道路,请问我们已经走上了吗?自己都还没走上,急著要把别人拉上路,拉上路以后走了几步,然后对著这些同伴说:其实接下来怎么走我也不知道,你们看著办吧。稍安勿躁,要从自己修身功夫开始做起。听到好的道理绝对是自己先做,先落实,「为人演说」,这个次序不要乱,先把它演出来,让人生欢喜心,他很自然就跟上来。谁不希望过得坦荡,谁不希望人生幸福快乐,那是一定每个人都要的,不要太著急。

  很多朋友听完课走到前面来跟我讲,他说:蔡老师,我那个小叔一定要把他带来听、我那个先生都没来,下次我一定把他抓来。她在听课的过程,脑子里都想著谁需要听,只有一个人不需要听。很可爱。还有很多的朋友来听了半年,那时候一个礼拜一次,每次听完看到我说「蔡老师,你讲得真好」,半年以后看到我,还是跟我讲「蔡老师,你讲得真好」,我听了都捏把冷汗,他来听讲课是要来听看看蔡老师有没有进步;这样半年听下来他有没有得受用?很难!不管谁讲课,只要依据经教讲,依据做人处世讲,我们就应该拿著这些好的教诲来自我反省、自我改进。当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去学习,你听一个月以后绝对不会再说「蔡老师,你讲得真好」,一定会说什么?说「我脾气减缓了不少,结果我孩子的脾气也变好了」,一定有在生活当中体验。随著每位朋友来听课与他反馈回来的这些心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有没有契入学习的境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