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10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05/7/27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1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大道至简,宇宙人生的真相其实不复杂,很简单,是因为我们掺杂了很多自己的分别执著、烦恼、习气,把事情搞得很乱。刚刚我们也提到学问如何权变?重在如何利益大众,你只要这个原则抓到了,很多的烦恼自然就不见了。佛家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能化解一切的冲突,在慈悲心当中又不断的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站在他能接受的方法去实践,所以慈悲跟方便是一不是二。有方便为门他是根源於慈悲,他就会时时找方法成就别人,所以慈悲跟方便是一不是二。假如他说他有慈悲心,用的方法对方不能接受,那他这个慈悲是口头上的慈悲,不是真慈悲。原理原则掌握住了,我们在做决策当中不会复杂。

  我们了解到自己的心念是能感,感得的境界是所感。在这六七年来因为生起了对教育的使命,心是能感,感来了一个机会,刚好那时候我在台东,讲好听叫修身养性,实际上是因为在社会上奔走了好多年,心很散乱,找不到方向,在台东的山边看著南横崇山峻岭,突然受到大自然的滋润,把心静了下来。当人心静下来,很多在内心当中繁琐的事情、烦恼的事就好像一幕一幕电影浮现出来,我们开始反思到这二十多年的路走成什么样子。人唯有清楚了解自己走过的路是对是错,他明明白白了,他下一步跨出去才会踏实、才会正确。我们都忽略掉对於人生过往的检讨,又被生活推著走,继续踩著散乱的步伐、忙碌的步伐,这些步伐很有可能又走错方向。

  当我静下心来,检讨到自己的心不定,应该好好专注下来。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方向找对了还会远吗?而判断方向必然要有智慧才行。我把全身的心力投注在对圣贤教育的学习。当然不是每天在那里读经而已,早上起来我依然扫扫地,擦擦桌椅板凳。因为树很多,掉下来的叶子也不少,我们就在扫地,突然回光返照,要扫哪里?你们怎么都这么有经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在那个当下,我有一次在念佛,念一念突然嚎啕大哭,我怎么把我的真如本性搞到这般田地!这太对不起自己,又太对不起多少佛菩萨圣贤的教诲,又太对不起父母的栽培。自弃而后天弃,自己放弃自己,上天才会放弃你;自助而后天助。当然掉完眼泪要活得明白,不要再糟蹋自己。

  又有一次我在礼拜释迦摩尼佛,突然又有一份强烈的感受,让我泪如雨下。诸位朋友,我不是很爱哭,你们不要误会。都是有很深的感受,那些泪水如甘露一般,洗净我心上的污秽。在礼拜当中,突然《梵网经》的一句经句到了我的脑袋里,经上提到释迦摩尼佛是第八千次在娑婆界示现成佛。诸位朋友,八千次是多少时间?天文数字。佛陀都第八千次来了,我这个不肖子弟还在这里苟延残喘,不受教。想到老师已经第八千次来了,真是太惭愧,太不应该了。由於这么深刻的忏悔,这么深刻的明白老师的用心,在我正式当老师之后我从来不会起一个念头学生不受教,学生有过错,我不敢起这个念头,因为我比他还不受教。佛陀讲经一次都讲四十九年,讲那么久我都不受教,我们跟学生提了二三次就要让他听我的,那不合理,而且我没有这个资格,我们只有学习佛陀的不疲不厌,谆谆教诲。在那个当下愈来愈感受教育的重要。

  我本身来自一个教育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南师毕业。当我考上南师,我就跟我父母讲:我今天升级了,变成你们的学弟了。我的二叔、二婶都在教书,二叔在国中,二婶在国小。我的姑姑在小学教,我的姑丈在大学里面教书。我的大堂弟跟媳妇都在教书。我的姐姐也在教书。后来我也归队了。但是说来还是有点惭愧,当我们没有深入中国的经典无法体悟教育的核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现在全心全意在恢复重视中国文化,在引导更多的人产生共识,了解德育是根本,我在做这些工作我的父母特别高兴,他们也有一份希望能利益学生、利益社会的存心,而那时候他们并不有机会深入中国经典,而那时候他又必须照顾三个小孩,容不容易?不容易。

  我的母亲照顾我们三个孩子,上课上到第二节课,孩子要吃奶,赶快赶回家来喂小孩吃奶,吃完以后又赶快赶回学校。这样的日子不是过一天不是过两天,这样的辛劳持续了好多年。不只这段时间辛劳,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天早上醒过来都是母亲在做早餐给我们吃,我们也搞不清楚母亲什么时候就醒过来了;在晚上半梦半醒当中,又时时可以感受到母亲的身影、父亲的身影帮我们盖被子,有时候稍微发烧了,父母会起来好多次摸著你的额头。这份父母的爱心长养了我们健全的人格,树立了我们时时善尽本分的态度。父母对於一个孩子人格的影响,你活愈大感受愈深刻。

  曾经听到一句话,是一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说到「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捧著一颗真心来,但是不带走任何的东西。诸位朋友,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是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的人生过得如何?这样的人生,两个字,痛快!当有位朋友念到这句话,我突然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态度就是如此,在我们对他人付出的当下,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想对方回报,都是想著我这么做真的能帮他吗?假如不是真的能帮他,那我要赶快调整方法。因为当我们是有求的心求对方回馈,这样的人生不痛快,这样的人生时时都活在患得患失之中,这样的人格不健康。

  当我感受到自己是这样去存心,突然又想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有这样的人格特质?我明白了一件事,这样的人格特质就是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父母连教育他的孩子都不求回馈,他把孩子教好了,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孩子,只要你能快乐过人生,就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对孩子一无所求。当对孩子都一无所求,又怎么可能对别人有所希求?当然,当父母爱护你一无所求,他那颗心是纯正无染的真诚,我们感受到了,回馈回去是什么?一定是尽心尽力孝顺父母。

  在《中庸》里面有一段话,我读了之后感受文化的深度、文化的涵养,《中庸》说到「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中国人活的明白,活的厚道。为人父者在社会上是一个卿大夫,他对社会影响的面很大,所以祭祀他的时候用大夫,而他的儿子只是一个读书人,影响的面没有大夫这么大,而孩子之所以有所成就,就是有父母教导,祭祀这个父母就以孩子的成就来祭祀,因为孩子的人格、成就都是父母扎的根。当父亲只是个读书人,但是他的孩子教育成大夫了,葬他的时候用士人,往后每年祭祀他用大夫,因为他教出了一个可以影响社会几十年的大夫。中国的慎终追远,知恩报恩,就在礼仪当中含摄下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