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劝谏长辈应注意什么

弟子规,蔡礼旭老师
    劝谏长辈是本分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劝谏父母、领导者,是为人子、为人臣应尽的本分,就是部属对领导人有劝谏过失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劝谏过失的责任。中国人讲孝顺,这个“顺”不是父母的所有要求都去做,而是要先分辨父母要求的对错与否,我们要用理智去孝顺父母,父母确实有过失时,而我们没有劝诫,便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为人子所应有的态度。“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不能接受,我们也绝无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劝谏父母不是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了,这样的态度就已经忘记了为人子女的本分。所谓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对,我有没有尽到本分。

    态度方法要得当

    劝谏别人的态度、方法要正确,否则会适得其反。劝谏他人,我们要了解,一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当劝谏无效的时候要“悦复谏”。悦是喜悦之意,就是你要抓准时机,看爸爸比较高兴了,或者看领导人心情好的时候再去劝。不要在父亲很不高兴的时候劝,那就可能会遭一顿痛骂。所谓“悦复谏”是要我们审时度势,这样才能收到劝谏他人的效果。

    劝诫父母是否得当?第一要从我们的存心看,第二要从我们的态度看,第三要用对方法、用对时机,第四要很有耐心。这四种态度,在《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一句教诲里都显示出来了,“亲有过,谏使更”是一片孝心,态度是“怡吾色,柔吾声”。我们劝谏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讲话的态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假如你劝谏了而父母不听,还要不厌其烦,复就是不厌其烦的耐性,悦就是时机、方法,要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劝。

    要看存心

    我们劝别人,他不能接受,就要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诚意希望他好,还是我们有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很生气。我们用这种控制的态度去要求别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们在教书当中也常常会有学生来告状,说某个同学怎么样,某个同学又怎么样。当学生来告状时,我会问他:“你今天来向老师说这个同学做错了,你是希望他改过,还是看别人错了,你幸灾乐祸?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过,那你直接去跟这个同学讲就好了。”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之后,他自己的态度、存心就会转过来,往往他也会很客气去规劝这位同学。当然我们也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态度,当别人规劝你的时候,你要做到“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引导孩子,当同学讲出你的缺点,应该谢谢他,应该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孩子都有这样的态度,就能和睦相处。

    要看态度

    我们劝谏别人的态度,一定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我们要和颜悦色、细声细语、平心静气的劝谏父母或别,如果我们在劝谏别人时动了气,就会影响他人的情绪,我们不动气,他也不容易动气。

    要用对方法用对时机

    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因为可以让其他人“见人善,即思齐”,你给予他肯定,他也会更积极努力。但是在规劝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在私下,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规劝。为什么要在没有他人的时候?因为成年人很爱面子!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把面子卖出去。而从人情上讲,我们还是要体谅、顾虑别人的面子,这就是要“规过于私室”。当你如是做,对方也会觉得你很能为他着想。假如你是在公众之中把他的过失讲出来,可能当场就发生冲突、辩论,所以规过于私室,就是抓对时机。

    《论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是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就是我们失职了,失了做子女之职,或者失了做朋友之职;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可能讲错话,善心可能行了恶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