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贵宾,诸位学长,还有我们进修班的学长们,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次讲「孝悌」当中第八十三句,就是《诗经》里面的「蓼莪篇」。我们提到《孝经》,从《孝经》当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处世温柔敦厚。《诗经》当中让我们,「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比较有感受的能力、体悟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古圣先贤,他们很能用心去感悟天地给予自己人生的启示。比方从孝悌来讲,古德就说了,「水有源」,他看到水,想到流水都有源头;「木有本」,他看到一棵大树,他知道树有根本,这是它的本。从水、从木,都是饮水思源,不忘本,所以「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父母就是为人子女的根本源头,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您看《诗经》里面,也有很多这些草木鸟兽,它就透过这些万物,来引发人去体悟他人生,还有做人的道理。待会我们也会看到「蓼莪」,它也是从植物延伸到对父母的一种孝思。 「可以兴,可以观」,观什么?观一个家的兴衰,观一个朝代的兴衰,都可以从中体悟到,观一个团体的兴衰。现在的人都后知后觉,好像发生事情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这个都是对经典的义理不是很了解,还有不懂得从历史当中借鉴经验,这就很可惜。《诗经》它从很多历史事件,来提醒我们为人子、为人君应该守的正道在哪里。「可以群」,群就是合群、和睦相处,你温柔厚道,当然跟人相处得和谐;但是现在的情况很可能两个人在一起都会吵架,甚至於一个人住还会跟自己生气。以前的人小则七、八十人住在一起的家庭,大则七、八百人住在一起,都没看过在那里吵架的。所以我们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大局观都在退丧当中,《诗经》当中教我们可以合群。 「可以怨」,这个怨是抒发情感,然后提醒领导者。这个怨当中没有恨,抒发情感提醒君王能理解老百姓的疾苦。我们上一次有提到,《诗经》有一个精神,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上一次写过了为什么现在要写?第一,还没二十一次,第二,有新来的贵宾朋友要写出来,不能让人家听了都不了解。我们上一节课,不是才讲到古圣先王他在一个大厅堂里面,所有的人都很欢乐,其中有一个人很忧愁,他也会体恤到他的。我们这个故事讲完了,自己得要好好的试著去体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老百姓也好,大臣也好,他肯把真话讲出来,你决定不要怪罪他;讲真话你还怪罪他,以后没人敢讲真话。那国家也好,团体也好,粉饰太平,根本就不知道实际情况。所以很多朝代它要灭亡以前,还是歌舞升平,因为都是谄媚的人,讲真话的人都被关起来,甚至被杀害了,没有人再敢讲了。所以说言之者无罪重要。讲对了还要奖赏,为什么?讲对了是为国家、为团体,一奖赏了就鼓励大家都能讲真话,能为团体进宝贵的意见。 我们又想起唐太宗这个明君,有一个大臣给他谏言,讲完之后出去,旁边的臣子说,皇上,他刚刚讲的都不是事实,您怎么都没有反驳?讲得不对,太宗皇帝还是接受。他对旁边的臣子讲,我假如制止他了,他一出去他可能说:我讲几句皇上不能接受,会有可能让臣子以后不敢给他谏言。您看他想得多长远!可是他真的看错了,他一时看错你还能包容,等到他冷静观察完,真的错怪君王,他会更觉得惭愧,更佩服皇帝的修养,所以太宗考虑的是整个风气的影响。请问风气摸得到吗?可是它随时存在。领导者能不能听真话,这个团体敢不敢讲真话,这都是一个团体兴衰的关键所在。不听真话,忠臣慢慢就寒心,就退了,会巴结谄媚的人都愈来愈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感来这些人。所以整个风气的形成,跟领导者有绝对的关系。 不只一个团体风气要能讲真话,再来,要能接受犯错。每一个人成长谁没有跌倒过?谁哪有什么事没有经验都能做得好?所以能接受团体的人犯错,而且犯错的时候不是一味指责,而是藉由这个机会点又能够帮助他提升,大家就很愿意尝试,很愿意承担。你假如不接受犯错,每一个人扛责任都很紧张、很恐惧,就不能把事做好。所以这些都是无形的风气,能接受犯错,犯错的时候不指责,反而是帮助他。有一段话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就是整个团体的重要风气,每一点、每一个风气,对整个组织的成败都是关键。「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在团体当中,见到人家有好的优点、好的贡献不能嫉妒,不只不嫉妒,还要随喜肯定他,随喜肯定赞叹他。肯定别人的时候内心非常的高兴,调伏自己的嫉妒心。这嫉妒心非常损害团体的和谐,甚至於嫉妒,再提升变陷害,那忠臣就麻烦了。 所以《弟子规》很重要,《弟子规》要变成家道,要变成团体的文化风气。「见人善,即思齐」;「道人善,即是善」,绝对不可以嫉妒。而且嫉妒之后对团体的伤害非常大,这就是不忠,不忠造的罪业很大,马上灾祸就要来了。「事君如天,古人格论」,这在《了凡四训》当中,「此等处最关阴德」。一个人的祸福是不是能积功累德,孝跟忠是最重要的,他不忠了,他损害的可能是一个团体,甚至是一个国家,那个罪业太大了。就像秦朝李斯陷害当时候一位很有学问读书人韩非子,把他害死了,本来可以利益整个国家的,他把他害死,最后他的罪报很快就现前。「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上讲的,他的儿子跟他被腰斩东市,从腰部切断,就下一代都没了。所以尽忠的人,世世代代都兴旺;不尽忠可能就断子绝孙,影响非常大。 我们看范仲淹是忠臣,八、九百年之后,他的家道还这么兴旺。有没有效法到他的精神?记不记得?来我们古文班复习一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挺感动的还有好几个人在念,温故而知新,而且你念著念著,就把圣哲人的精神念到你的心里面去了。他一生没有任何埋怨,被贬了好几次,被贬到外面去还是在念著君王、念著他的国家。所以忠是真心,真心不会变,不是说领导对我们好就高兴,对我们不好就骂他,那个心变来变去不是真心。 再来,「见人有恶」,看到人家有缺点,或者有做错的事情,有缺点或者有恶的行为出现了,不指责。大家为什么说要善用其心?我们所讲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对自己会有影响,对他人、对团体一定有影响。有没有人说,我今天一天过去了,这一天对我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影响,有没有可能?除非你今天是稻草人统统不动。告诉大家,你变稻草人还是有影响,别人看到:怎么活成这个样子?什么都不动了不负责任,今天的工作你没做好,你还是给不好的影响。所以人每天不进则退,「学如逆水行舟」,德行还有这一生的价值不是进就是退,要用心去感受整个天地万物的道理、变化。今天我们看到人家有恶,我们马上对立、马上批判,自己的心有没有影响?有,自己的心又是傲慢、又是瞋恚、又是对人的不信任。看到他有一个缺点,就把他全部否定,我们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都在作用,怎么会对自己没有影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