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四十一集)(2)

当我们在问我的主管不对,我假如跟著他做,我有没有共业?我有没有造罪业?请问,这整个过程当中谁是主角?我、我、我。你都想你,你能帮他我也不相信。我在这句话怎么没有看到我们以前讲过的,「事君章第十七」?

  当我们在问我的主管不对,我假如跟著他做,我有没有共业?我有没有造罪业?请问,这整个过程当中谁是主角?我、我、我。你都想你,你能帮他我也不相信。我在这句话怎么没有看到我们以前讲过的,「事君章第十七」?我看不到这个精神。我们都是学传统文化的人,我们的心念都看不到传统文化的教诲,我们还能影响谁?我们的心都不跟经典相应,跟我们的习气相应的话,那我们还能利益谁?我们在面对自己主管,有没有时时提起「事君章第十七」,「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这段话看到什么?看到念念为领导想,你看移孝做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

  其实这些理你再用心去体会,当我们面对领导者,甚至於面对我们生命当中的有缘人,我们不能念念为他著想,根源问题是我们至孝的心还没发出来。孝心通性德,至孝一起来,至诚的爱心出来了,跟一切人的相处就是这个态度:为对方想,怎么帮他。人生就变得很单纯。我们就是这颗至诚心没提起来,夹杂太多的东西,太多的这些自我,太多的这些成见、傲慢,贪瞋痴慢疑,怀疑的念头这些很多。刚刚我们讲,至诚的心不能夹杂贪瞋痴慢疑。我们问问自己,我们现在信任身边的哪一位亲朋好友,而且这分信任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假如会动摇,我们的心里面时时都夹著怀疑别人,那诚怎么出来?我们可能会讲,可是他真的有很多习气。他有习气你就不能对他真诚,那不是他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为什么?我著相了。我对他有成见,我把他的不对落在我的脑海里,每天折磨自己的清净心。然后每次看到他,还要再加个眼镜看,而且是有色的。

  人不能再傻下去了,不能再因任何的事,执著了那个相,而污染了自己的清净心,这叫真懂自爱是什么道理。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提升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这个人是真懂得爱自己了,平等尊重,为什么?你理明白你就懂了。他不好的行为,那叫「苟不教,性乃迁」,他的习性是被外在污染,一个人被污染了你要可怜他,你怎么还跟他计较、跟他对立?「人之初,性本善」,你真相信了,你想著怎么帮他恢复本善,他真的有!你真相信他有,你看到他在糟蹋自己,你还替他著急了。那颗成就别人的心,就在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当中提起来了。看到他不好赶紧尽一切善巧方便,帮助他导正过来,很简单。

  所以经典一定要用心,然后要内化,内化成我们时时的存心。真正有孝就有爱,有爱了处世只有一个态度,念念为对方著想。不然提不起这个态度,还要回到孝道,我们的孝心里面,夹杂了这些习气要把它去掉,要对自己的习气赶尽杀绝,赶快恢复我们的真心。有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不一定要问别人,有时候马上回到我们当下这个心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不相应?这么一思考,可能你自己就把答案给解决掉了。我们自己本有智慧,你能回光返照,回到这些道理来对照自己,可能烦恼一放下,念头一转问题就解决了。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我们有没有那分忠心是念念为他好?假如没有这颗心,我们对他有成见跟对立,他有没有收到这个讯息?有!所以当然彼此的关系就不是很好,不是很好他更不可能信任我们给他的建议。所以君子信而后谏,建立信任才能够劝谏他。都是要对照经典,人之常情,他不信任我们,我们怎么跟他劝谏?信任要从哪里建立?考试,这个问题好像上一节有提到,有没有哪个学长回答一下?这个时候你真的知道要举手讲一下。

  我还是不要激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自己的心有没有动。上一次有跟大家分析到这个信。来,我们请这位学长给我们讲,处处看到他的需要然后去付出。那就建立信任。还有没有?谢谢,我们掌声感谢这个学长。还有上次我们讲到的,你要用德行去让人佩服,这道德之威。付出,有德了,人家的信任就提升上来,化解问题一定都要从自身开始做起。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自己这一颗心,依报是我们所有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我们还要想到,今天主管有错,真的有错吗?我们判断他的错是依照自己,还是依照经典?这是第一个重点。还是要依照经典去判断,不可以随便相信自己的意思,除非我们起心动念都是经典,那没有问题;还没有的时候,还是要冷静依经典来判断事物。今天判断主管有错了,接著柔和的去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你劝的方法要对,你不能气冲冲的去劝,他还没听懂你的话已经被你的情绪带动了。

  尤其主管他可能做一些事情,他自己也有压力,你没体恤他的压力,马上劈头盖脸一堆对他的不满,他情绪一被你调动起来,你讲的后面那些重点,他一句也没听懂。这就是人情事理,要能柔软体会到,所以叫调剂人情才能发明事理。我们有时候容易激动,从头至尾讲的每一句都是经句,可是对方都不接受,因为讲的时候声调抬高八度,自己在激动自己不知道。心平气和而能言,讲话不能心平气和,讲得再有道理,对方只收到:他不高兴,他看我不顺眼,一句也没给你放在心上。所以这八个字很重要,知所先后,你要先调剂人情,人心里欢喜他才容易接受你。这个时候你要显发道理,他能平静的来听,而且因为你的存心是为他好,那是真诚的言语,他听著听著他一感受到,他的心马上打开:他真难得,他每一句都是为我考虑。那事理他就能听进去。

  我们曾经好像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谈言语的修养有没有?其中有一句说,劝别人以前要先美其长。要先谈他的功劳、谈他的长处。盖其心喜:你真理解我,都能看到我的付出。他高兴则善言易入,这个时候你再劝他容易进去,这句话就是调剂人情,发明事理的具体做法,我们要举一反三去体会。最近我遇到一个朋友,他的亲人来问问题说到,他觉得他上司不对,他要以离开来劝他的上司。诸位学长,你听到了觉得怎么样?这个人以离开来劝他的领导对不对?听起来好像对,劝领导怎么会不对,而且用离开的方法。我就接著问,我说请问,他直接跟他领导沟通过没有?他说没有。我说连劝都没劝,挥挥手,走,没什么了不起。我说你这时候还说离开是为了劝他,你拿著经典来当你习气的藉口。明明就是遇到事火气上来,还说得这么好听,劝领导连句沟通都没有,还叫劝。明明脾气很大,根本不能平心跟人家沟通,动不动就以离开来表现自己。这个时候有没有看到,自己本身是很容易激动的,很容易动情绪的?这个时候要relax一下,要先放松一下,喝杯茶定定心先调整一下再劝。大家注意,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不把这些道理领会清楚,拿来乱用,所有的经典全部变成我们的藉口。所以修行不善观己心难!每一次做什么都把经典摆出来,谁也说不了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