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都是跟经典相应的,《中庸》里面讲的「三达德」,一个人有没有德行看这三达德。「好学近乎智」,他有没有智慧,他考虑事情深不深远?「力行近乎仁」,他有没有在他这个行业服务大众过程当中,愈来愈对大众的需要体恤备至?要从仁慈看他的品德,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正,创造出更适合现在人需要的产品,或者为政者推出老百姓更需要的政策、福利,都在这三达德当中。稻盛所讲的这些道理,还是离不开《四书》的这些原理原则,所以《四书》是治国宝典,不用多,好好的深入。而这些经典,经史子的精华就在这一套《群书治要》当中,是魏大人来选的,我们来选头昏脑胀,这高度智慧,经史子都通达的,当时候的贤者来做这个工作。所以我们是很有福报、很有福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学习。 而爱心体现在爱人民、爱客户之外,在企业界、在团体当中,首先要爱护的是自己的员工。所以稻盛的组织,他的企业照顾的第一顺位,就是自己的员工跟员工的家庭。因为员工是整个组织最大的财富,最重要的根基,「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你要有人才办得了事,他是无形的资产,而且比有形的资产重要太多。你有钱没有人才,这个组织很脆弱;你有人才没有钱,它迟早会兴旺的。所以稻盛第一个照顾好员工这是仁义,第二照顾好消费者,再来才是股东。现在很多企业都把它倒过来,最后忽略了消费者,忽略了员工的权利,这个企业是走不长久的。所以照顾员工的健康,照顾员工的家庭,甚至包含引导他思想观念,教育他伦理道德,让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以至於有好的下一代。现在在大陆很多企业,办这些伦理道德课程,让员工甚至他的家人后代都受益、都学习。能为员工的子孙著想,这也是厚德,「厚德载物」,他就有后福了。 这种仁慈体现在很多细微的地方,比方不经意的关心员工:你孩子那天发烧,现在好点没有?你母亲好像前几天不舒服,你还请假,现在老人家有没有好点?处处关心、处处体恤,这无形当中员工的心愈来愈凝聚在一起。不要忙到最后也都不体恤、也都不关怀,一见到了就是很严肃的在那工作,或者是骂人,到最后人心都凉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是靠仁义、德行感召人和的。所以这个讲著讲著,自己也是很惭愧,愈讲愈觉得做得太差了,真的是要静下心来,体恤自己团体的人。我想到师父曾经说到他的领导,那种仁慈让老人家一生不忘。有一次师长坐椅子的时候,椅子稍微有点把它倾斜下去,就这样好像有点吊在空中,坐得不是很端正的情况。他的领导走进来,好像这个动作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就在那里有点晃。领导看到,当然我们当下属的也不好意思,领导马上很温柔的讲,这个要小心,你别摔伤。其实这么做不对自己心里有数,领导没有指责,反而是一瞬间是先担心我们的身体会受伤,当下那一分仁慈,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例子也启示我们,不管看到员工的任何行为,做的任何错事,我们首先第一念还是为他著想。为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了,既往不咎。反而是当下怎么样藉这个机会去帮助他、教导他,这个才重要。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再指责於事无补,先协助这个重要。领导者这一分修养,一念之间差别很大,看到了先申斥、是先骂一顿,下属觉得真倒霉,下次不要被他看到就好。他也没学到,甚至伤了彼此的和气;可是不指责,关怀了,可能就凝聚了一个下属的心。不止领导者要如此,当父母的、当老师的也是如此,孩子、学生犯错的时候,首先是先帮助他,是先体恤他。我记得丹斯里李金友先生,在二00六年的时候到过庐江中心,给我们关心、给我们指导。我那时候跟这些贵宾坐在同一个游览车上,丹斯里给我讲了个故事,我印象很深。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面表现不理想,很多错误的行为,很多老师都把他当异类看。那一天这个孩子又有不妥当的行为出来,其中一个老师看到,就把这个孩子叫过来,孩子走到面前,这位老师本来也是想指正他。发现孩子的衣服很脏,他突然想这个孩子衣服这么脏,可能他的家庭缺乏对他的照顾。起了这个念头,那种怜悯的心起来了,刚好是上午,就问这个孩子一句话:你吃早饭了没有?这个孩子在学校已经是登记有案的,所以可能做错事老师把他找过来,孩子内心都准备好了:你骂吧、你骂吧,骂完我赶紧好走人。突然老师不只没有骂他,还关心他吃饭没有,当场这种仁慈的心意传递过去,孩子很惊讶接著就哭了,就感动流眼泪。老师就带他去吃饭,真没吃饭,家里父母都不照顾他。从那次以后,这位老师就常常在生活当中,关心这个小孩,后来这个老师说什么,孩子言听计从。所以爱能给人力量,爱能激发人的潜能,这个老师的爱心就扭转了这个孩子的命运。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都要有仁慈,所以我们担任主管,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团体,首先我们具备忠诚的、仁慈的人格特质。 再来,五常里面第二个是义,这义是循理,循著天理、道理,所做的事合情、合理、合法。我们想起四千五百年前,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这些教诲里面,整个四千五百年前圣贤的这些智慧,总结得非常好。其中提到做事的原理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做事完全考虑依循道义,正其谊,不谋其利,不是以自私自利考虑。明其道,不计其功,不去邀功的,不去标榜自己,因为道义是本分。我们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是在对社会尽一分道义,「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在这个互助的大家庭里面,每个人都要付出一分心力来服务人,这一天才问心无愧。所以很清楚他这个行业的价值、行业的使命,然后进而去带动他整个团队。所以工作是有意义的,行行出状元,行业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 我们看这样的态度,是以服务为人生目的,是以利益他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享乐为目的,不是以自私自利为目的。我们注意看,现在年轻人都缺乏道义的教育,他没有义了,他出去怎么会是忠诚?所以现在出现一个现象,企业界很缺人才,很多人从学校出来都失业。明明学校教育出来这么多人,派不上用场,企业界喊缺人才,那显然学校跟社会的需要没有接轨,这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於这些大学生会非常的失落:我花了十几年最后居然是找不到工作。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转不过弯来,得忧郁症,甚至寻短见的都有。因为他念十几年,甚至於全家的财产全部都放在他的学费上,所以家庭、学校要深思,不能对不起孩子。可是您看孩子们读了十几年书要出来工作,都是想著:我赶紧能赚五百万,赶紧能赚一千万。短视近利他怎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自私自利了,肯扛责任吗?肯多学习吗?肯多吃亏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