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十二集)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强调到,我们为人臣应该具备哪些德行,做人的品德应该具备哪些做事的态度、方法、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本分事做好。臣子最重要的、最可贵的就是尽忠,忠,「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做事,尽心尽力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能力。自己的德行、智慧、能力提升,还要领导、还要单位来催促、来担忧,这都不算是尽忠。尽忠的人都是主动承担、主动提升才对,而且不居功,因为忠的人他是忠义,他觉得那是他的本分,他不会居功。甚至於战兢惕厉,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得好是本分不邀功,做得不妥的,非常谨慎的来反思、来改正,不愿意再增加团队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在东汉有一位大将军,也辅佐汉光武帝能够重新振兴汉朝,因为王莽篡汉,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又中兴汉朝,冯异大将军是很大的功臣。而当天下底定,这些大将军、大臣,尤其是这些将军都在讨论:说哪一些战役我的功劳最大,应该得到最大的封赏。就在那里争,在那里希望能够论功行赏;冯异大将军看到这个场面,不说一语就离开了,后来到一棵大树下坐下来。古人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涵养,遇到一些境界难免贪念起来、傲慢心起来。可是看到冯异大将军没有丝毫的邀功、争夺,默默的离开,当他们发现的时候心里面也是生起惭愧的心。而光武帝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封了冯异为大树将军,皇帝有智慧,看到臣子有德行,这么一封,冯异的榜样就全朝廷、全国学习了,大臣不邀功、不争这是风范,功成身退。这么一封当代可以学习,现在事隔一、二千年,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

  同样是在汉朝,皇帝送给五经博士,五经博士那不是开玩笑的,那是读书人里面对经典的学习深入是顶尖的人,他可以封为五经博士。而皇帝赐给每一个博士一只羊,封赏他们,这一群博士去领赏,看到一群羊在那里,博士们就议论起来:这一只看起来比较胖,那一只比较瘦,我要拿这一只胖的,不然我就吃亏了。就在那里讨论,甚至有点争论,最后还有想,拿秤来称好了,就是计较到这个分上。有一位五经博士叫甄宇他看到这个情况,一句话也没有讲,看到羊当中有一只最瘦的,他低著头,他不想去批评任何人,把那一只最瘦的牵著就走了。这些博士饱读经书,遇到境界还是伏不住贪念,但是看到甄宇这个动作,大家不好意思,不敢再争了,最后大家看哪一只比较瘦,自己带回去。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就封甄宇叫瘦羊博士,以前的皇帝太有智慧,他都抓住每个机会,教化老百姓、教化臣民。一教化了,人心一变国家就有福气,这是真正懂得为政的根源,一定要把教化摆在第一位。

  我们念《弟子规》,念到「冬则温,夏则凊」,那是东汉黄香的孝行。他才九岁的年龄,母亲早去世,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尽孝,冬天暖被、夏天搧席子体贴备至。当地的官员也非常尽职,为国家举孝廉,举这些有德行的人才,当时候就把黄香九岁孩子的孝行往上报。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封赏黄香,赐给他八个字,「东汉黄香,举世无双」。昭告天下,天下人都效法孝行!「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说到的,你把所有的善行都能够树立起来,老百姓效法良善的风气、行善的风气,就带起来了。教不能,把一些没有能力的人,生活困苦的,甚至先天有残障的人,你都去爱护他们、栽培他们、照顾他们,老百姓一看:我们的皇帝,我们的上位者仁慈。感动老百姓的心,他们也用这样的仁慈去对待他人。这个劝就是劝善,风气就是从举善、教不能当中带起来。我们看周文王是仁君,他照顾老百姓,都是从鳏寡孤独这些可怜的人,开始照顾起。所以我们看树立一个黄香的榜样,全国效法。

  汉朝以孝治天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就是汉文帝自己真实做到的榜样。所以汉朝出最多孝子,上行下效,大家翻《二十四孝》我算了一下,好像六、七个都是汉朝的,一个朝代能出这么多孝子不简单,上位者带头,又把孝子树立起来。汉朝每个皇帝都是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以孝治天下。奉行孔子讲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至道是什么?就是以孝来治天下。以孝,「孝顺为齐家之本」,家庭和乐;移孝就作忠,团体和睦,天下大治都是从孝来教化起。我们从刚刚汉朝的这些故事,冯异、甄宇,包含皇帝封黄香,都是很敏锐的来教化人民。而我们提到冯异的例子,也是彰显一个忠臣做好是尽本分,绝不邀功,做不好深刻反省。

  我们看诸葛孔明先生是大忠臣,一谈到忠没有人不以他为榜样。您看因为一个知遇之恩,「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二十多年的岁月不敢懈怠,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而他面对自己的工作,他提出来要底下的干部,「勤攻吾之阙」,要把他做得还不足、不妥的地方,一定要非常积极的都给他提出来。但求无过,勤攻吾之阙,而且发现自己的过失,还向天下道歉,要「布所失於天下」,这都是孔明的榜样。而且在面对重要的决策、决定,「集众思,广忠益」,把这些大臣们的意见好好的整理、整合起来,再来下决定,这不敢丝毫的马虎,这都是体现他忠的态度。所以一个忠臣讲的是道义,不是谋自己的私欲利益的,也不是去争一个位置的,那叫名闻利养不叫忠。

  既然是但求无过,我们看《论语》里面讲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没有位置替人服务,忧患的是真正坐了那个位置,能不能把大众公家的事办好。真的有这个能力,纵使没有机会为天下服务他理得心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真有机会了,他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具足,他才能兼善天下。我们看孔明二十几岁,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等待服务人民的机会。所以君子的风范、忠臣的风范,是「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羞耻自己没有真实的修行,人家毁谤批评不觉得羞耻。「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事情出来。做得好,人家还是怀疑,他不难过,他不觉得羞耻,都是求之在己。「君子求诸己」,不要求别人,不指责别人;小人才是求诸人,把责任都推出去了。最后讲的,「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自己没有做人做事的能力来尽本分,真的有了这些做人做事的能力,哪怕没有被重用,都不难过,叫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真的具备这些能力,没有被重用,非常达观、豁达。

  就像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了尽心尽力为国效力,没有用自己还是乐古圣先贤之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绝对不会埋怨,患得患失。所以今天要用一个大臣,绝不能用患得患失的,因为患得患失,我执、我贪很重。真的让他握有权力,可能就搞他的自私自利,搞他的私党,结党营私就不好了。患得患失就是贪,这个贪等他有地位、有权力,那就更严重了。所以孔子也有点出来,「其未得之,患得之」,他还没有得到,忧患得不到。「既得之」,真的让他拥有权力,「患失之」,又在那里担心其他人能力比我好,把我占去了怎么办?抢了我的位置怎么办?「苟患失之」,深怕自己的权力失掉,「无所不至」,他会想很多方法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跟地位,那就麻烦了,他就不是清廉公正了。所以既然经典,还有这些忠臣的风范,都是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自己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德行、智慧,这个才是重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