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君道」这个单元,上一次讲到「纳谏」,还剩最后一条「纳谏」的部分。当然我们随著每个主题,包含「修身、戒贪」,这些调伏习气,学过之后,我们有没有在生活当中,渐渐的这些欲望把它放淡、把它节制,这才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受用处,了解这些道理还要把它真正去落实。所以圣教学贵力行,包含我们上一次讲到的「纳谏」。我们每次见面就是一个礼拜过去了,日子过得挺快,这个礼拜有没有亲朋好友劝谏我们、提醒我们?诸位学长有没有?都没有,代表你这个礼拜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没有说错任何一句话,还是没有人劝,人家是不敢劝?这些我们都要能够观照得到。我相信我们不可能一个礼拜都没说错话,也没做错事。 真正劝我们的人,是爱护我们的人,而这些亲朋好友在劝我们,我们当下有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心态?自己情绪如何?甚至於人家在劝我们的时候,连看他都不怎么想看有没有?我有这么差吗?都不想看他,然后里面好像有一把火快冒上来有没有?从我们这些生活当中,别人劝我们,我们当下的心态来勘验自己肚量大不大,勘验自己能不能闻过欣?能勘验才学得明明白白,才不是自欺欺人。我们想到大禹是「闻善言而拜」,人家劝他劝得非常正确,大禹以天子之身分向人行礼拜谢他,那是欢喜拜谢他。我们有没有曾经人家劝我们,我们给他欢喜鞠一个躬,把他吓退了好几步,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其实为什么欢喜?他是天子之位,他不愿意做出有害百姓的事,也不愿意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违背善的事情,所以当人家指出来他当然欢喜。为什么?可以利益自己,又可以利益百姓。 从大禹的榜样,再从子路「闻过而喜」,人家指出他过失他很高兴,他珍惜这个好朋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正直,能互相提醒、互相护念,学问、道业才能提升:有这么样直心的朋友太好了,他高兴。「友直、友谅、友多闻」,欢喜有正直的朋友,有真诚的朋友,有非常有学识的朋友。古人很清楚,这一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成就自己的道德,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利益生命当中有缘的人。没有真实的德行,利益不了别人,那德行怎么上去?改过、迁善。除了自己发现自己问题,别人告诉我们问题了,我们才能德日进,过日少。所以「纳谏」,难就难在别人劝我们的时候,面子放不放得下,情绪放不放得下,傲慢放不放得下?比方人家劝我们,我们心里想:你年龄又没比我大,你学传统文化还没我久,还敢讲我?人家边讲心里还在那里嘀咕半天,脸上还装著没事的样子,传统文化的功夫,全用在表面的态度上而已。 传统文化的学问,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心态一偏掉能马上调成真诚、仁爱、恭敬,这个才是真功夫。《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学问的提升处在哪?一切人事物皆要恭敬对待。我们先学了,也不能有个傲慢的态度,去看待后学的人。而学问之所以能够不断增长,就是时时保持谦卑的态度,「谦受益」。所以所有的德目我们能否落实,都是回到心地上的功夫,能不能去掉贪利、贪名、好面子这些问题?能不能去掉瞋、情绪化、愤怒这些问题?能不能去掉傲慢?能不能去掉对人的疑心?都是在心地上下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的功夫。能够在习气当中去对治,我们要奉行这些教诲就不难。 「纳谏」最后一句,是在第二册二百五十页,我们翻开来二百五十页最后一行。「孔子曰,药酒苦於口而利於病」这里,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孔子曰。药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孔子在《孔子家语》当中讲到的,『药酒』其实就是指药,就是良药的意思,良药吃下去苦口,嘴巴会觉得很苦,但是却对病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利於病』。『忠言』,他人劝我们的这些「忠言」,当下听起来不是很动听,可能内心也会不舒服。可是一冷静想想,这真正把实话告诉我们,把我们的问题点出来,我们肯接受、肯改,确实对我们的德行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利於行』。古人在诠释道理很善於用譬喻的,让我们能去理解,接著从历史当中又给我们启示。所以您看这些句子都流露古人谦卑的态度,向一切人事物学习,而人又不分古今中外,只要值得我们效法,都是能够认真、主动的来对待。商汤、武王『以谔谔而昌』,「谔谔」就是他的臣子都敢对他直言进谏。而因为大家都能直言进谏,汤王、武王又能广纳这些良言,就能做出对国家非常好的政策,来利益老百姓,所以这国家就昌盛起来。这话当中也都把因果关系告诉我们,国君能接受雅言,他能做对了决策,国家的兴盛就是一个结果了。 而『桀纣』,夏桀跟商纣『以唯唯而亡』,就是臣子进言他都不能接受,所以「唯唯」,就是只是顺著他的意思,不敢劝谏,可能劝谏就是惹来杀身之祸的危机。所以他不能接受劝谏,都是穷奢极欲放纵习气,最后这国家就要灭亡,国破他的身也亡。所以「忠言逆耳」,这是对一个人相当的有帮助,而且一个人的位置愈高他的影响面愈大,位置愈高的人愈要战战兢兢,因为说的话、做的事影响大了,好的能利人,坏的就障碍不少人。所以应该权位愈高影响力愈大,愈要战战兢兢来接受劝言。而我们这个举的例子当中,是商汤、武王跟夏桀、商纣,这是不同时代的例子。事实上彰显忠言逆耳,能听得进去的重要,从一个领导者的一生就有很大的差异。他一开始听得进,国家就兴盛;后来听不进,或者没人进忠言,他就衰败了。 我们看唐玄宗他前期有韩休、张九龄这样的忠臣,「开元之治」。后来这些大臣去世了,又遇到杨贵妃,这些欲求提升上来了,「欲令智迷」,这用大臣可能就用错了,身边的妻妾又没有很好的德行,后来就招来「安史之乱」。所以一个人一生要保持能够接受劝谏,这一生的德行才不至於会毁败掉。我们常说「盖棺论定」,又听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确实人一生这要德行美名,能够流传后世,这个德行要自始至终保持。 有一个长者,他一生也是谨言慎行,后来晚年六十多岁,他的太太先离开他了,他就想要娶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大家想,那个都可以当他孙女了。所以人假如没有很慎重去经营晚年,有时候会晚节不保都有可能。当时他的儿子,自始至终都持反对的态度,因为他也知道他父亲非常重视名节,那可能是一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意志。他儿子一直坚持反对意见,他父亲很生气,还打这个儿子,这个儿子真不简单,做到《弟子规》讲的「号泣随,挞无怨」,打了还是不断的坚持劝他的父亲。后来他父亲没有这么做,可能也顾及家里这些孩子反对这么强,他就放下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算是真的比较冷静下来,主动给他儿子感谢:前一段时间你的坚持,让父亲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这一段话,除了提醒一个领导者要能纳谏之外,我们为人子、为人臣,我们人生很多的角色也都有本分,要劝谏父母,劝谏身边的长者、亲人、朋友。所谓「亲有过,谏使更」,这样子五伦关系才能圆满,才能尽到一分忠心。所谓「教人以善谓之忠」,这在《孟子》当中告诉我们,不能我们的亲朋好友有过失,我们都保持沉默不劝这就没有尽一分忠心。《弟子规》上也提醒我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