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著看四十二句,《史记》上谈到的,在第二册二百八十七页的第二段第二行。「周公戒伯禽曰」这里,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遍: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戒』,这个「戒」就是劝诫、告诫,就是教导他的儿子『伯禽』,周公教自己的儿子「伯禽」相当严格。因为他们是贵族,假如不严格教导,孩子容易骄纵、放逸。在《德育故事》当中有提到,伯禽去见父亲三次,都被父亲处罚,他自己不知道原因,后来去请教贤人商子,让他去看南山的乔木,北山的梓木。他才了解到,乔木很高表父道,梓木比较矮表子道,所以为人子对待父亲,有为人子之礼,要懂得礼敬父亲,要懂得卑下。后来体悟到再见父亲,赶紧给父亲行跪拜礼,父亲很欣慰说他得到贤者的教导。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周公爱子,那不是宠爱的,确实懂得恩威并施,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导他的孩子,而且很懂得慎於始,从小教。以至於在这个因缘当中,他的孩子将去鲁国就任国君,还没当国君,当国君应该有什么态度,就先告诉他,所以智慧都表现在能抓住这些机会点。 周公说到,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当今周成王的叔叔。这个地位在整个天下当中仅次於周成王,而且成王也要非常礼敬他的叔叔。周公说到,我跟天下人比应该不是很低贱的,『不贱矣』,周公很谦虚,谦虚说到是不低贱,其实他是非常崇高的地位。然而他在这么高的地位当中,却是非常的谦卑,决定不会因地位而产生骄傲、奢侈。就像《孝经》当中说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骄傲、不奢侈才能长保富贵,而保有富贵更重要的,是「和其民人」,就是照顾好老百姓。周朝分封诸侯,而封给诸侯最重要,是让这些诸侯代周天子去真正爱护人民,他是受天子之命,他要忠於天子的信任,要好好爱民,而不是去作威作福。 而周公他辅佐成王,要为国家做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很多贤德之人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拜见,周公马上恭谦的去迎接,去听取他们的意见。而往往接见的贤士太多,有时候贤士来他刚好在洗头发,贤士已经来了他不敢怠慢,他对人恭敬,赶紧把头发抓起来整理一下,还没洗完就去见这些贤士,往往洗一次头要中断好几次。『一饭三吐哺』,吃一次饭,可能贤士来,他又把饭吐出来,要赶紧先去见,所以吃一顿饭吐好几次饭,从这里看出他尊贤恭敬的态度。『起以待士』,「起」就是赶紧去接见这些贤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心里很担忧怠慢了贤士,让国家失去了用这些贤人的机会,都是大公无私为国举才的存心。周公以自己的身教来期勉他的儿子,所以告诉他,你到了鲁国,『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慎」就是要戒慎恐惧,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分怠慢了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愈上位者,愈要谦卑。 在魏大人劝唐太宗皇帝,有篇文章我们学习过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十条当中有提到的,「念高危」,处在这么高的位置,「则思虚心以纳下」,虚怀若谷,谦虚的态度接纳属下的意见,绝对不能刚愎自用。所以这个谦德六爻皆吉,六十四卦里面唯一一个六爻都是吉祥的。而我们之前,大家也一起看过,《说苑》里面一段文章,就是孔子带著学生去参观太庙,看到一个攲器,没有装水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水以后它中正,可是水太满了,它会倾覆倒掉。所以等於是满了,自满没有不失败的,都是要循著一个中道。而子路这个时候就问孔夫子,说夫子,有没有能持满然后不倾覆的方法?也就是说,有没有长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夫子接著讲到,「高而能下」,地位很高常常能屈下来;「满而能虚」,有很好的财富,有很好的学识,但是能够虚心不志得意满,满而能虚。 「富而能俭」,很有钱但是节俭不乱花钱,我们看现在很多企业家确实很有钱,他藏富不奢侈,藏富教孩子。让孩子都知道他多有钱,孩子就不努力,就没志气,而且节俭才能长保富贵,富而能俭。「贵而能卑」,身分高贵却能自卑尊人。「智而能愚」,有智慧但是不骄傲,不自以为是,还能内心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觉得自己不足,自己还是愚昧,叫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懂得戒慎恐惧来对待事情,尤其假如出国征战,虽然勇猛,但是毕竟打仗都有可能伤亡,不可不谨慎,诚惶诚恐的去做,勇而能怯。能够时时戒慎恐惧这个才是大勇,这个才能成就事情,匹夫之勇会坏事的。「辩而能讷」,辩才无碍但是韬光养晦不张扬,能讷,讷就是不去卖弄言词,懂得收敛;「博而能浅」,学问广博,却自觉还很浅薄;「明而能暗」,很多事情看得明白但是不苛刻,有时候懂得装糊涂给人台阶下,叫难得糊涂。有时候人太精明会偏到太苛刻,太不给人留颜面就不好了。这是我们复习之前《说苑》里面,夫子很好的引导开示。 我们接著看第四十三,是在第九册的一千二百零七页。我们先一起把经文念一下,「惟恤十难」,是在倒数第三行: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 这个分析得非常仔细、非常透彻,我们看到一开始提到的,唯有能够考虑体恤到任用贤能,有十个要克服的难处,这十点不克服,想任贤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个分析我们能够从这些角度都能去注意,才能真正把贤德之人用得好。这个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对於所有的团体都是重要的教导。第一,『一曰不知』,就是有贤德的人但是不知道,判断不出来。其实贤者最重要的就是有道德,我们从五常八德来判断应该就不会偏颇,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举贤才标准「孝廉」,孝就有德行的根本,廉就不贪污,有做事的根本,所以知人都要从这些德行之本来看,德者本也。而看也不能看表面,要看深入,比方我们说他对我很好,他有仁慈心这个太表浅了。他对你好,对别人好不好?他对你好,对别人不好,他对你好也是假的。一真一切真,他那颗爱心是真的,体现出来对一切人都是爱。一妄一切妄,他对有一个人很傲慢、很无礼、很苛刻,他对那些好的,也都是有目的的,要这样去判断才清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