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十九集)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在这一段时间谈的都是「君道」,上一节课谈到「反身」。我们学「君道」,就是为人君者、为人领导者应该依循什么伦理道德标准,才能把领导者的角色扮演得好。一个国家有君王、有领导,一个家庭也有领导就是父母。在《易经》当中「家人卦」里面,就有提到「家人有严君焉」,也是有非常威严的领导者,「父母之谓也」,父母是一家的君、一家的领导。这个君当然以身作则带动家风,同时严君他是有道德的威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能及时给予引导、给予教诲,这是一家之君应该尽的本分。我们在学校教书,整个学校的君是校长,在班级里面老师是君、是领导者,所以君亲师都离不开为君的,一个角色、一个精神。所以中华文化的道理,我们学的时候很能够体会它的精神,举一反三。事实上这个为君之道,应该对每个人在家庭、团体当中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好的指导原则。而我们学的是为君者的修养应该如何提升,当我们身为下属,在听到君道的这些道理,我们不是听了以后,把这些道理变成拿来要求自己的领导者、指责自己的领导者,那这个心境可能就会偏颇。

  我们想帮助领导者,但是我们是用指责的、要求的,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学经典不是学了以后去指责别人,很重要的是每一句反求於自己,这才是「反身」的精神。我今天是为人君,我有没有照著这些道理去奉行?我今天为人臣,了解到领导者并没有依照经典做事,我看得很清楚,因为我懂。清楚以后决定不是指责、不是批评,而是我们为人臣者应该善巧的、应该柔软的,把这些道理提醒领导者。我们坚信人性本善,有这些好的道理提醒,他观念转过来,正念提起来,问题就能解决。所以我们不管扮演哪个角色,都要先正己,别人对不对现在不是最重要,首先我自己要做对。领导者有不对的地方,我一个下属现在应该做什么对的事?《孝经》当中说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领导者有不对,怎么样用他能接受的方法,用善巧、用体恤人情的方法让他能接受,而不是反弹。

  君臣如此,五伦关系都是这样,记得有一次,我们办大专的幸福人生讲座,这些大学生也很好学,吸收能力都特别好。他们了解到,为人子应该「亲所好,力为具」,应该冬温夏凊,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的这些道理。而他们想到,自己家庭当中三代同堂,而他的奶奶却是住在小房间,他父母还有他住大的房间。他明理之后,就觉得对奶奶是不孝的,所以他自己把自己的房间给腾出来,让奶奶睡他的房间,本来他的奶奶,是住在家里旁边的一个很小的房间,可能也很简陋。他把他的房间让出来,他自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他的父母这么做,是不妥当的,而他并没有回去拿著道理指责他的父母,反而是从自己开始要求起。他不只把房间让给奶奶,在往后的日子,对奶奶生活也是尽心尽力的照料关怀。没多久他的父母看了之后都被他感动,之后也对奶奶态度转变,懂得尽孝。所以在家庭里面他的父母是君,他是臣,他是为人子。所以对上要感化,要善巧的感化;平辈之间多劝化,好言相劝;对晚辈要教化,教育他们,抓住每个机会点引导他。所以这个大学生虽然年纪一、二十岁而已,但是在体恤人情上相当的柔软。这是父子的一个例子。

  夫妻之间,太太也非常尊重先生。在周朝有一个中兴的天子叫周宣王,在他那个时候政治算是比较下滑的。而有一天他早上睡得比较晚,「晏起」,那上朝就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当天他的皇后姓姜姜后,姜后是齐王的女儿,这个女子她是从名门出来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代表自己的家庭、家族,所谓「德有伤,贻亲羞」,我们做得不好,人家说我们没有家教,这以身就辱了父母、辱了家族。我们走出国门,假如我们行为不检,可能羞辱的是自己的国家。所以人德行能增长,没有别的,他羞耻心时时能够提得起来,不能羞辱父母,不能羞辱祖先,当然也不能羞辱自己、糟蹋自己。而女子出嫁也是如此,出嫁之后相夫教子、孝顺公婆,社会大众赞叹一定是赞叹她的父母会教女儿,所以我们行为好,会让父母感到欣慰。

  姜皇后,姜后她也代表齐王、代表齐国,她本来就享有贤德之名,而且行为非常谨慎,「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这些在她们那个时代,女子从小都受到非常严谨的教育。而那天看到周宣王晚起,这等於是荒於国政,宣王做错了,姜后也看到,她怎么劝?她自己把自己的簪子,就是在固定头发的那个首饰簪子,还有耳环这些贵重的手饰,统统把它卸下来,低著头站在巷子里,表示非常的忏悔、惭愧。然后请她的保姆去跟宣王报告,说因为她做得不对,才会让宣王晚起,所以她妇道没有做好,才造成这个结果。所以丈夫有不对,她首先反省她自己。宣王听了之后,诚惶诚恐,马上给自己的皇后回话:这是寡人之过,不能怪太太。姜后本来脱下首饰是希望宣王降罪,甚至把她这个皇后的位置去掉。宣王感佩太太的德行,还有太太的提醒,马上反省自己,恢复姜后的位置。这个例子也让我们体会到,确实提醒丈夫、提醒领导者,都要有非常善巧的方法,而不是指责,而不是要求而已。

  我们上一次谈到「反身」是在第六册八百一十九页,我们请大家翻到《管子》的这个部分。我们上一次谈了: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於身。】

  反求诸其身,反省自己。

  有善则归之於民。】

  有好的善行、善事都归功於臣民,这个处世态度非常重要,等於是好事向他人,绝不邀功;一有错误了,他一个为君者先反省自己,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造成这个结果。就像古圣先王讲的百姓有过在於他一人,「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大家念得出来,就是代表上一次回去有背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而我们看每个人他的态度是个因,它就会感来一个结果。比方爱人是因,人恒爱之是果;敬人是因,人恒敬之就是果。所以天地之间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因果二字。一个为君者有过,他就反求诸己,这是他的一个态度,这是因,会感来什么结果?

  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

  时时反省的人,他表现出来就是能谨慎,戒慎恐惧的修养,时时反省自己成就他的学问。

  有善而归之於民则民喜。】

  功劳、善事都归给臣民的付出,老百姓觉得很被认同、很被理解,整个团体、国家向心力更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