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在演戏呢? 演给自己看,还是演给别人看呢? 到最后都落空了,这个很可惜。 随逐世语言。染着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这也是“世话过”,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说,与佛相背就是邪道。 希求心不遂。 这就是有求而求不得,这是八苦里头求不得苦啊! 谄曲多诤论。 心不正直,喜欢诤论。 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圣行”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密、十大愿王;他与六度十愿完全相背了,远离了,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得少为足,眼前一点小的利益,他以此为足了。对于圣教,乃至于净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西方真有极乐世界吗? 我念佛,阿弥陀佛真的会来接引我吗? 生这一种疑惑。这个疑惑很麻烦,诸位读《无量寿经》就知道啊!“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普通的怀疑,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烦恼啊!使你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动的。“猿猴躁扰”是比喻,所谓是心猿意马。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自己没有智慧,不觉悟,常常被这些愚者所玩弄、掌握、控制。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这是讲六根迷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都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世话之过。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这第十五首,世尊教导我们,也是劝告我们。 哪些人喜欢这些世话? “世话”诸位要记住,前面说过了,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凡是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一切言论都叫世话。由此可知,喜欢世话的人多啦!在历史上著名的这些文学家,都是喜欢世话的代表人物。我们想一想过去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当时的大文学家谢灵运想参加莲社,被慧远大师拒绝了。 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呢? 他喜欢作文章、作诗,这是世话啦。你有这一些嗜好,你影响别人的清净心,别人天天念经、念佛,你在这边吟诗、作文,那怎么行呢?这是愚痴,不是聪明啊! 愚痴是什么呢? 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啊! 有智慧的人,想尽方法超越六道轮回。 “尽寿常空过”,这一生都空过了。“不如思一义”,“思一义”最简单的,这些人不如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弥陀佛,她一句阿弥陀佛,她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她也不放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她成功了,她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这叫有智慧,这个叫聪明,这个人不是愚人啊!“获利无有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萨,那个利益佛都说不清楚、都说不尽。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佛在这里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个地方就有,现在我们也有,这是一般人常常喜欢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个甜味不能离开甘蔗的皮跟甘蔗的节,但是那个味也不是从皮、节而生的,这个你仔细去观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下面或者法上说了,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来说——世话就像甘蔗的皮跟节一样。 世话我们要不要呢? 要,不能离开。 人与人的沟通,须要言语。上一代跟下一代沟通,我们现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沟通,这就讲历史了,那要靠文字啊!我们今天读佛经,佛经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说的话,我们今天读到也能懂佛的意思,这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有用,不能执着,不能够贪爱;贪爱、执着就错了。我们要明了它的义理,义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样。世话,这个言语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节一样,我们吃了之后会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啊!“是故舍虚言”,“舍虚言”,你懂得有,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执着它就对了。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实义”,从经典的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 有智慧的这一些菩萨们,他们知道贪着世话之过。自古以来佛门里面祖师大德,他们留传给我们的这一些著述里面,不但有一切经的讲解、疏论,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好的文章、诗词留下来。 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贪着呢? 他没有。 没有,他为什么要作这些东西呢? 他有这个能力,并不是刻意去学的。刻意去学就错了。我们要刻意去学道啊!怎么能学这些东西呢?他有这个天赋,我们说他有天才啊!他一接触就会了,不但会了,他还好高明啊!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来接引众生,与大众结缘。像近代的弘一大师,这一些世话、世语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他的确是个天才,书法好,绘画也好,他能画、能写;诗词、金石、雕刻也好,这都是世间艺术,他样样都精通,他拿这个来做佛事,来做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这个天才,不要去刻意学它,学它你就犯了过失了。你有这个能力,行。没有这个能力,不必去学。那印光大师就很老实;印光大师写的东西很多,你仔细看,他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那是真的是有工夫,但是在艺术上讲,他谈不上。你仔细观,他有精神在里头。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笔一笔规规矩矩的写就行了,不必求好啊!你不是作书法家,你要求好干什么?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师表现这个样子,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是修道人的好榜样。 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本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义。你只要老实念,把整个精神集中在名号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这个佛号没有一个杂念夹杂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义。所以读了这个经文,不要再去找什么叫第一义,那就麻烦了。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你听了能有悟处,这是法味啊! 同样一部经,你每天去读诵,天天有悟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