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27

净空,普贤行愿品讲记

  请看七十二面,‘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这一行是结集经的人为我们叙说说偈的仪式,尔时是长行文讲完的时候,那么普贤菩萨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颂将前面的大意为我们重说一遍,这个偈颂叫重颂。为什么前面既然已经讲完了,后面还要再说一遍呢?这个意思注子里头有,注子里面一共说了有八种,颂有八种。在宗密大师的疏钞里面给我们说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就是此地注解里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这几个意思。

  我们依照他的注子这几条来说一说,因为这都是属于佛学常识,将来我们读经或者是研究注疏会常常遇到的。第一种叫‘孤起颂’,孤起颂是长行文里头没有讲到的,前面没有讲到,这多半是补充前面所讲的不足,前面讲的不够圆满,后面再用偈颂来补充,多半是这种情形。第二种是‘重颂’,重颂也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为后来未闻’,因为佛菩萨讲经的道场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听众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他就得来;佛教里头讲经听众没有一定,有先来的有后到的。先来的不错,从头都听完了,那么从当中来的、后来的,前面所说的东西都没有听到,所以佛很慈悲,为了后来的这些同学,当然不能像前面详细地把前头所有东西都说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讲的纲领、重要的地方,用偈颂的体裁再重复地略说一说,使后来的同学也能够听到完整的经义,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了,这是第二个意思。

  那么第三个意思‘复颂’,复也是有重复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样。这是从头就来听的也许他的精神没有集中、没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虽然听了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没有能够悟入,那么佛菩萨再用重颂的方法再说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与一般教学的确是不一样,总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而悟入,这是第三种叫复颂。第四‘广颂’,这跟孤起颂不一样,孤起颂是前面完全没有讲到的,广颂是前面讲到了,但是讲得很简略,所以用偈颂再把它详细说明,长行文简略,偈颂详细。像前面的重颂、复颂,大概是长行文说得详细,偈颂简单,彼此互相补充。

  第五‘略颂’,‘长文已足,偈颂略之’,长行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所以偈颂就很简单,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经文。第六‘结颂’,结是总结前面所说的意趣的意思,‘为受持人便记忆故’。我们晓得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开示,如果我们要不能够记得,诸位想想那你怎么个修法呢?修行无论是那一个法门,我们从总纲领上来讲就是要用观照,禅家讲观照,教下也要讲观照,乃至于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观照的功夫,你那一句佛号也不得力,这是决定不能少的。观照一定要能记得经文,什么叫观照呢?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这些文记不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什么来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长,不容易记住,所以后面再用偈颂,把前面的意思归纳在偈颂里。

  偈颂押韵容易背诵,而且在从前可以谱上曲可以唱,换一句话说,都是歌词可以演奏的,这就很便于记忆了。能够把意思都能记得住,就可以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里面种种的毛病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偈颂有这种利益在里面。第七‘超颂,长文在后,颂在前故’,我们底下讲的偈颂不属于这一类,因为长行文在前,偈颂在后。第八‘追颂,长文在前,颂在后故。’偈颂一共有这八类。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是帮助后来的听众,另外一种要我们必须要把它记住,因此偈颂就非常重要了,这八种意思我们在后面偈颂里面都能够看得出来。

  请看下面经文,‘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是一首,偈颂句法非常整齐,此地统统是七言颂,四句就是一首。‘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注解把偈颂里面的段落大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们在长行文这些地方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前面两句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在空间来讲是广大而无边际,诸位看经文并不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礼敬的是谁呢?经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一切人师子就是佛,师子是比喻人中之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佛经里头常常将狮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狮子,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可是诸位要记住他讲三世佛,过去佛我们知道,像佛经里面,我们今年年初拜了千佛忏,千佛忏有过去一千佛,现在一千佛,未来一千佛,我们看到了,这只是佛给我们说的娑婆世界,我们这一个阶段。而在华严经以及圆觉经,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什么叫众生?生是生起的现象,现象就生起,众是说众缘和合,就是一个现象的生起不是单纯的,有许许多多的条件、许许多多的因缘,它才会现出相来,所以这叫众生。因此众生这两个字绝对不是很多的人在一块,这叫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一个身体众缘和合而生的,佛经里面讲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这身相现出来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植物、矿物,无情的这些众生,它还是众生,因为它也是众缘和合的,没有众缘和合,它也生不起来。所以众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现象,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华严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是佛呢?本来成佛呢?这与性相就有关系了,凡是相都是性变的。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一切现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在本经;我们这部经也是唯识学家根本经的一种,唯识一共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六经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只是检别上,这是动物,那是植物、矿物,有这个分别,其实性是一个,动物的性与植物、矿物,完全相同,一心无二性。所以讲性就叫佛,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现,心能现,识能变。心是心知本体,本体有现相的功能;讲识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够变换现象,所以一切法都不离心。这一句真正的意思实在就是儒家礼记的头一句,无不敬,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常修恭敬。怎么个恭敬法呢?跟对佛的恭敬完全一样,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现在看到佛菩萨用恭敬心;看到一般人,心里就不高兴了,这是毛病,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这就叫修行。

  你要问修行从那里修起?从这里开始,从修礼敬开始。回家去第一个要孝敬父母,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在学校里面我们礼敬师长,慢慢把礼敬扩大到你的亲戚朋友,乃至于到一切众生。不但扩大到一切有情众生,还要扩大到无情众生,华严经里面说得很妙,蜡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在一个修行人眼睛当中都是佛,那都是佛,我们都要恭敬。怎么恭敬法呢?是不是见到这些桌椅板凳也去给他磕三个头?那你就错了,所以你要懂得礼节,你一定要懂得。我们对于桌椅板凳怎样恭敬它呢?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的,这就是对它的礼敬。桌上陈设摆一本书,书一定也摆得整整齐齐,放得很凌乱,这就是不敬,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整个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础上,这跟儒家没有两样,我们展开礼记第一句也是讲这个,真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从这里做起,从敬做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