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8(3)

我有一次坐计乘车,那有个司机跟我说,现在生活很不容易过啊!我就告诉他,生活是难在那里呢?我说很好过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个十几年穿不坏,家里买个电冰箱也可以用个十来年,怎么不好过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


我有一次坐计乘车,那有个司机跟我说,现在生活很不容易过啊!我就告诉他,生活是难在那里呢?我说很好过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个十几年穿不坏,家里买个电冰箱也可以用个十来年,怎么不好过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产品,新花样出来了,才没有穿两天又要换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难过了。他听了点点头,对呀!不错,是这样子。那难怪嘛!那你的日子当然难过嘛!你天天要换新的,还没有用坏,可以用的不能物尽其用;那个魔王在那变把戏,天天在变,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转,这苦死了。你要不对他所转,好,新的产品出来了,尤其现在电器产品,每三个月就有新东西出来了,那你要换新,三个月换一次,真的,你怎么样赚钱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晓得这个东西买了之后,可用个十年,他就是再换个几百次新花样,我如如不动,等我这个用旧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换一个。那些魔看到没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样了,没人买了嘛!所以日子很好过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转,这个就难过了。

尤其在台湾,生活非常容易,不为境转,得大自在。所以无论对于物质、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厌是很大的障碍;我们今天要突破这个疲厌,那就是精进;这个一定要依靠普贤行愿力,这个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是真心修行,这是真正的普贤行。如果以妄识,这个妄识就是随境所转,那就不是修普贤行了。所以普贤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为基础的。而我们这一次研究弥陀经疏钞,看到莲池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明,他这个注解所依据的经论,说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据经论给我们讲清楚,他这个注解,我们也很难对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据的经论,是净土五经,旁及一切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行门里面所依据的,是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有了这样的依据,那这个注子非常有价值了,有内容,我们能信得过,跟此地意思是一样啊!要以普贤行愿力故,才能做到。

那么十愿到这个地方是第一愿,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礼敬诸佛讲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愿,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其实这个十愿也是对十种病根的,礼敬是对我们这个轻慢之心,贡高之心,我们对于一切人,总自己以为自己很高,轻视别人,所以用礼敬诸佛来治这个病。那么称赞呢,这是对毁谤而言的;注子里头有几句也很重要。前面讲诸佛,此地讲如来,名字换了一换,当然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呢?要换了一下,称赞如来,如来与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是要首先辨别清楚的,小注里头有,那么它也引经说的。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个十号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称号,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是第一个讲法。

第二个它引用金刚经上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金刚经上有这个意思。‘转法轮经’上说‘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那么这个是指报身佛说的,‘报身如来’。‘成实论’里面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个是应化身佛。那么这是讲的三身,讲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体,报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说,一体三身,他那个讲得非常圆满。而如来这两个字,金刚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得尤其是好,解释如来解释得太好了,太圆满了。如来者,诸法如意。那么谛闲大师为什么不引用这一句,而引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呢?为什么不引用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为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实最圆满的意思是诸法如义。如果从诸法如义上来说,它这个含义与境界,跟第一愿的诸佛,实在讲没有差别,完全是一样的。

那么换一种名词来说,显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么说,只要说的是这个境界,这桩事情,用什么名词都可以,所以叫我们对于分别、执著上,不要起争执。正是四依法里面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这个意思。所以往往这是一个境界,佛说很多名词,用意都在此地,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要在名相里头悟入义理。那么称赞,佛门里头梵呗也就是音乐,是属于赞叹的。那么十愿从这个两愿,它把这个两愿摆在前面,跟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学也是不谋而合。

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用什么方法呢?用礼乐。用礼,修身,修身业。用音乐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里面起烦恼了,起波动了,演奏一首音乐,唱一首歌,这个心情就开朗了,所以是乐养心,特别是养性情。所以孔夫子在当时把唱歌的歌词,就是诗,从前的诗篇都是歌词,都可以入谱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订。那么他有一个原则,这就论语里面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思无邪就是从前孔老夫子教学,音乐里头的标准。所以是礼乐不能少,读书人都会弹琴,都会唱歌,所以以礼乐治天下。那么这一篇总得要跟诸位讲讲这些问题了,要讨论到这些问题,那么现在这个乐呢,礼在我们经书里头保存,乐失掉了。

现在只有礼记里头有一篇乐记,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贵,是我们中国古代乐教的音乐之学,非常非常地重要,这里头相当地高深。佛门也是如此,佛门的礼就是戒律,戒律跟礼一样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礼乐教学,非常著重音乐。但是现在佛门里头,礼与乐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么今天晚上,几位法师出来教你们唱梵呗,梵呗就是称赞如来,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唱,这才称赞;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称赞如来,称赞自己的性德,这个是第一义。其次的称赞的时候,是接引众生。诸位要晓得教学啊!佛与儒都是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是求学,没有说老师跑到你家里去教的,跑到你家里教,学生对老师就轻慢、瞧不起,学不到东西,所以学是要来求的。那个好老师,他自己非常谦虚,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头做广告,也不作自我宣传,谁知道他?所以学生就要介绍,学生介绍还不是很明显;某人有学问、有道德,你要去亲近他,这样讲不可以,这样太不谦虚了,显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识的弟子,某善知识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贡高我慢了。那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唱歌来赞叹,让别人听,听了之后他自己有感动,他自己愿意来,用这个方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