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8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礼敬的对象我们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说明‘能礼’的‘因心’,因是对果来说的,就是修学的心理,‘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对目前这四个字,非常之亲切。这个里面就说出了两种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够做得到,一种是法力,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法;另外一种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这个是属于自力。注解里面说‘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见分,都是从一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脱、法身,迷了则生死烦恼业障,换个名词而已,其实是一桩事情,迷悟换个名称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悬殊太大了,悟的确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有重重的束缚,不自由,不平等,无量无边的若恼。那么这个地方呢,它也说出这两种,第一种就是‘普贤行愿法力’,第二个‘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贤在经题里面讲过,一定要能够牢牢地把它记住,普贤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条,这个十条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为什么这个愿要加上行?这个愿一定要实践,不是空口说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华严经,它是注重行门的,你看它两位菩萨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完全做到。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普贤是华严之长子,那么换句话说,文殊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贤是老大,这个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实践第一,但是实践一定是依智慧的实践,所以行摆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视实行,它是要实践第一。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大势至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也是代表实践,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这个地方是普贤之行,普贤跟慈悲,实在讲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紧的就是深心这两个字,什么叫做深心?我们今天讲,讲了之后我们也解了,也许说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们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换一句话就是没有深心。所以要注意这两个字,经文上这两个字,这一段文里面的关键,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深心是清净心,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个是深心。深心是至诚心,我们今天的意不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实在是知之不透彻啊!知道透彻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听讲了弥陀经了,也天天念弥陀经,念净土三经,晓得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他还不肯去,还不想去;娑婆世界这么苦,他舍不得,你说这有什么法子呢?这是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他的愿生不起来;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里并不想。

心里不过真正是,我们这里打个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会来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这趟不能去,他不来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决定有感应,假的他念没有感应,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得很,你没有真心,他也不来接引你;他来接引你,你还拒绝,这怎么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来了,这还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弥陀佛也不来,晓得你是虚心假意,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来。所以深心要紧,那么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极清净之心。那么也可以说,我们真正到离念亡情的时候,情就是情识,念是念头,一切念头,善念、恶念、无记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讲的七情,在佛法里面讲识就是情,八个识都是属于情,情识真正能够舍离掉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

其实情识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时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时候就叫情识。所以唯识这一宗讲修行的目标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真转过来了,那么你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全是普贤行,与十大愿,愿愿都相应。那么后面有几句,它也说得很好。‘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它这个几句是解释如对目前来说的,也说得非常之好,那么后面呢,我们还会讨论到。如果没有普贤法力,没有深心信解,这个礼敬诸佛就做不到,所以礼敬诸佛,特别注重诸佛,这个是普贤行愿。如果说礼敬如来,礼敬一尊佛,那个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差别就在此地。

普贤行是情与无情要平等地礼敬,这个才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所以它不是礼敬佛,是礼敬诸佛,诸佛是情与无情统统包括在里面。所以不晓得这个意思,读诵有什么用处呢?没用啊!明白这个道理,读诵有用,读诵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这个作日课的,弘一大师,诸位都晓得,他的早晚课就是念普贤行愿品,他把这个当作课诵本来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没有修普贤行,时时提起,时时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能礼’的‘心相’。‘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段经文里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圆满。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业清净,这个是成佛的正因。

我们往往在一些彩画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画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顶上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那三个字是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过来的,嗡阿吽,佛顶上写的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三业清净,嗡是身业,阿是语业,吽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清净;成佛一定要三业清净,所以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礼拜的时候,就是我们拜佛的时候,拜佛的时候是礼敬双修;不拜佛的时候是意业常敬,敬心,清净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决定不能失掉,这个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对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礼的时候,是有对象,没有对象的时候,那是不必。所以礼有中断的时候,敬不能中断,敬不可以中断,时时刻刻要保持敬心,这一点很重要,这叫常修。那么常修礼敬诸佛这一愿,将来在果报上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身成神通轮,这就是佛果地上;我们讲三轮,轮是圆满的意思,轮的意思很多很多,后头有请转法轮,我们到那个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身感如来的神通轮。语感如来的教诫轮,佛是老师,老师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学法,教学的方法。我们今天一般学校里面,譬如普通学校的,虽然一样大学毕业,跟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要教学生,就不相同,为什么呢?师范学院的学生,学过教育心理学,学过教学法,这个你们没有修过;虽然有一样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所以佛懂得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学,有最高明的教学法,这个就是如来的教诫轮。意业成就了记心轮。所以常修礼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来的三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