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信解行证

学佛,净空法师

(990311早餐开示)

 

【信解行证】

 

谚语说:「病急乱投医。」现代人不但生理有病,而且心理的病更严重,可说是充满了严重的病毒。科学技术的发达,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实在是难以想象。李炳南老居士常说:「悲悯世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饮食,正如经上所说的「饮苦食毒」,如此活在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意思?这些都是我们过去今生造作一切不善业的果报。

 

可是世人不知道,也不相信这是果报,所以不能觉悟,无法回头,还是随着自己的意愿,造作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此事。佛菩萨虽有慈悲心,可是我们不与佛菩萨配合,佛菩萨纵有悲心,也很难收到显著的效果。正如佛所说,大多数只能种远因;也就是说,在他的阿赖耶识里种一点善根,久远劫之后才能收到效果,当生能成就的少之又少。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当生才能成就,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我们是因缘具足了,善根、福德还不够;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证。我们有缘闻到佛法,可是信解行证不具足,所以也只能种远因,不能收近效。

 

学佛是开智慧,只有通过佛法才能通达一切事理。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上,佛法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道的意义无尽深广,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单指佛道。没有信心,任何事都不能成就;有信心,微细的善事皆得圆满,此乃称性的功德,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之建立,第一是善根,包括缘分。过去生中与善友结的缘,这一生一接触就欢喜相信,这是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

 

缘会变化,信心会退转,究其原因是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信了之后要求解,解能帮助信。一般学佛人在不明理的情况下就相信,这是迷信。然后通过理解,理解是正信;解了之后要去做,一定要落实、实践,把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此时的信才是真信。这个信心不是从解生的,是从自己的生活行为中证实的,这是真信,如是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得到佛法的受用,就能得到生活的美满,这就是证果。佛法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自在如意的生活,即是证果。若是没有通过「信解行」,圆满的生活就得不到。「证」就是得到,你所得到的,与佛菩萨的生活无二无别,你就是佛菩萨。

 

经要天天读、天天听,要长时间的熏习,才能转境界。我们的解不能透彻,行不能做到,最根本的原因是熏习的力量太薄弱,烦恼习气太重。我们若不受佛法熏习,就受烦恼习气的熏习。譬如每天听经两小时受佛法熏习,二十二小时受烦恼习气熏习,这就无法抵制烦恼,仍旧是种远因,不能收近效。若想在当生成就,就要加强对佛法的熏习,才会产生力量,否则还是回不了头,虽然学佛还免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来生能再得人身,就算很不错了,怕的是人身都得不到。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一代不如一代】

 

常听老人说「一代不如一代」,年轻时听到此话不以为然,总以为后一代一定超过前一代。现代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确实超越前人太多了,但是伦理道德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左传》云:「人弃常,则妖兴。」伦理是「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即佛法讲的五戒,这是做人的根本。而现代人不讲这些,伦常丧失了,因此都变成妖魔鬼怪。

 

有一位居士告诉我,新加坡有一个很有财富的人,死了之后,儿子继承了财产,就跟他的父亲讲:「为什么不把母亲也带去?」他只要财产,不要父母,这就是所谓的「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伦理道义完全丧失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