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现代社会所必须: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净空法师
现代社会所必须-无量寿经  (共一集) 1997/11/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1-1126

  昨天下午李木源居士来看我,告诉我一桩事情,最近他有两个熟人,因为币值的贬值、股票的下跌,跳楼自杀了,从二十六层楼上跳下来自杀了,他们家人找木源帮他办理丧事。他说他这个朋友,他的财产在外面投资股票、投资房地产,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大概资产有一千多万,因为这个风波,一直币值往下跌,往下贬,算算大概现在只剩下三百多万,跳楼自杀了。三百多万还可以活得下去,何必?真是人为财死,看不开。他的家人都还不错,都劝他不要把这个挂在心上,他放不下。

  类似这个事情我们时有所闻,这是现前这个时代的现相,我们要了解,要把它看清楚,所有一切的祸端都是发生在贪瞋痴上,如果自杀就能保全你的财富,那个自杀还值得,可是自杀不能保存。所以在这个世间,印光大师的指示就是正确的了,一定要给社会大众讲明因果的道理。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争不来的,你命里头有多少财富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的你保都保不住,这个道理要懂得。倒闭之后还剩三百万,这个世间没有三百万活得快快乐乐的人很多,有几个人今天有三百万的财产?不多!这都是不知道事实真相犯下的过失。自杀那个果报很惨!凡是自杀的都还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连轮回的资格都没有了,要做那些孤魂野鬼,流到这一道去了,这个要明了。另外一个,操纵经济,害多少人,害多少国家,自己得到什么?将来的果报不堪设想,实在讲是得不偿失。整个问题的总结就是贪瞋痴,最严重的三毒烦恼。

  佛法救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事实真相,劝一切众生息灭贪瞋痴。能把贪瞋痴逐渐的减少,这是贤人,能将贪瞋痴断除,那是圣人。圣贤的学问、圣贤的功夫无他,就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凡人愚痴,圣贤有智慧。凡人纵然贪得了,也没有乐,他有一千万,有一千万还想一亿万,有一亿万还想十亿万,那个贪心永远没有止境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他没有乐!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要看他住的是豪华的大房子,出门坐的是名牌轿车,你看他那个架式,好像炫耀到不可一世,但是我们看得很清楚,他苦不堪言!他的生活并没有那些穷人、天天上班赶巴士的,并不见得有他自在,并不见得有他快乐,这是事实真相。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给我们「知足常乐」,人活在世间短短数十寒暑,要活得快乐,活得自在,那就叫幸福。

  为什么那么愚痴,活得那么痛苦?造作这些罪业?末后的果报在三途,三途就太凄惨了。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现相,听到这些事情,提醒我们高度的警觉,我们要求智慧,要求清净心,然后去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这些苦难的人,一般人看起来好像他们身很健康,照顾很周到,心有病;凡是有心病的,说老实话,那个身体健康也是假的,也不是个实在的。我们了解这个时代一切众生病痛、苦难在哪里,然后才知道对症下药,而《无量寿经》确确实实能帮助这些人,这部经典里面已经将这个社会的状况、社会的病态、救济的方法都说明了。

  世间人把佛经看作宗教的典籍,所以排斥,不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告诉他,不信佛教的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跟他说:你不必把它当作宗教书来看,你把它当作解决现前社会问题的资料来读,你能得到益处。确确实实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个里面说了许多道理,也说了许多方法,这个道理、方法非常管用。能从这个观点,他就会接受《无量寿经》,他就会认真的去研学了,对他们的帮助就大了,不但现前得利益,往后的利益更不可思议。这个对我们来讲,这是观机,说法要契机、要契理,我们认清现在这个社会现象,社会的病态,然后讲东西才契机。

  这个经要讲的好,根本是在修持。修持的总原则,与道相应就是佛法,与道不相应就是魔法,不是佛就是魔。魔就是烦恼,魔就是折磨,诸位如果读佛经,读古时候的版本,或者诸位在博物馆、图书馆里面看到唐人的写经,唐宋以前人写的那个经卷,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术,你看看从前那个经典上的磨字是折磨的「磨」,那下面是个石头,折磨的磨。把那个石头去掉换成一个鬼,我们现在都用这个「魔」字了,相传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以前没有这个字,传说是梁武帝觉得折磨太痛苦了,太恐怖了,就像鬼一样,所以把它换了一下。佛法传到中国来这么多年,翻译造了很多新字,我们中国字汇不够用,为了翻译的时候造了很多新字,所以魔鬼的魔也是佛教里面造的,中国古籍里头没有这个字。所以魔的本义是折磨、是痛苦、是烦恼。

  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与道相应,道就是戒定慧,魔就是贪瞋痴,凡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都是行。动作是身之行,言语是口业,口行,起心动念是意行,行为再多也不出这三大类,所以身语意三业。三业与戒定慧相应的,这就是与道相应,这就是圣贤,就是佛菩萨;如果三业行为与贪瞋痴慢相应,这就是魔,魔就要受罪。可是在这个世间非常奇怪,喜欢受折磨的人还特别多,你说怪不怪?天天搞贪瞋痴,搞得不亦乐乎,这是怪现象!戒定慧里面这个乐趣他体会不到,他只知道贪瞋痴里面的乐;贪瞋痴里面的乐,就好像现在人所讲的吸毒之乐,那是那个乐,那个乐后头是要命的!

  戒定慧之乐那是真正的乐,我们佛法里面叫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是你的三业与戒定慧相应,这个里头的意思有浅有深。浅深可以用五乘来说,人天与戒定慧相应浅,声闻、缘觉就比较深,菩萨就更深,到如来果地这才是究竟圆满。戒定慧是性德,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自性、德能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性德归纳为戒定慧三类,所以一分相应就有一分受用,十分相应就有十分受用,这是修行的真实功夫,你修持有功夫,讲出来才有真味。如果只能说不能行,说得再好,那个味不纯,浓度不够,没有余味,听完了离开讲堂,就没有了,摄受力很弱。如果你自己有定慧的功夫,你讲出来的时候味道就不一样,让听众久久心里头还有余味,这个摄受力强,道理在此地,所以一定要真修。

  修行的原则,实在讲就是看破、放下,时时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戒定慧三学,保持就是相应,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说的这三桩事情。所以我们一般社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排斥,不肯接受,学佛的人学学其他的宗派,而认为这是净土宗的典籍,不屑一顾,这都是有成见,都是自己有障碍。我们不把它看作宗教,也不把它看作净土,把它看作解决现前问题的资料来看,这也是实在的,这不是假的,确实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是一份非常好的参考资料。我相信你们诸位同学在此地三个多月了,听了我这个话会有同感,你们对这个经稍稍深入了,明白里面的状况,一部经展开,实在讲是浏览一遍,几个小时、几天的研究是决定不够的,一定要深入,经里头跟我们讲的「深解义趣」,是很有道理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