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了凡四训》讲记(二):改过之法(上)

(二)改过之法 接着我们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过之法」,第三篇是「积善之方」,这两篇是重点、是重心。要用佛经的方法来说,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后一篇
(二)改过之法

接着我们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过之法」,第三篇是「积善之方」,这两篇是重点、是重心。要用佛经的方法来说,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后一篇称为「流通」。我们用三分来看这四篇文章,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了。「立命之学」懂得了、明白了,从哪里下手?一定要从改过下手。人既不是生来就是圣人,怎么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这个意思是说,有了过失不怕改,要有勇气改过,要有决心、要有毅力来改过。所以,他把改过的这些道理、方法,教训他的儿子,小小过失都要改。我们一般人,因循、得过且过,疏忽了小过失。小小的恶念没有把它看重,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第一段是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文章一开端,了凡引用古人的记载: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孔子就生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到了晚年,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对于周天子大多都是阳奉阴违,各自都有私心扩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春秋是一个动乱的社会。孔子生在这个时代,也是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的诸大夫们,『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大概像现在政治组织里面部长、总理,都属于大夫这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见人多了,学识、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亿而谈其祸福』,「亿」是猜想,想到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能够说得很灵验。这些事情在《左传》、《国语》,《左传》、《国语》都是左丘明的著述,『诸记』,像《公羊传》、《谷梁传》,许许多多的记载,我们都可以明确的看到。这就是说明,吉凶祸福它有预兆。文接着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心里头存的善恶念头,你所造的善恶业行,瞒不了人。你能够欺瞒愚人,你瞒不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种人你瞒不过他,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现在世间还是有这种人,我一生当中就遇到好几位。我这三个老师都非常难得,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接触大众,有时候偶尔也谈谈,「某人命很薄,没有福、没有寿」,「某人心地纯厚,积功累德,将来必有福报」。他们也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对于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教他改过修善,创造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属于没有福报、短命,属于这一类的。我肯学,肯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特别的怜悯我,教我改造命运,自求多福。所以这些预兆都非常的明显。『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心里头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外面,就是言语动作。怎么个看法?这里提出一个原则: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这是观察人两个原则:你看到这个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处处能替别人着想,这个人将来有福。如果他是相反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做出事情损人利己,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他决定不做,对人很刻薄,这些人没有福报。纵然他眼前有福报,眼前有福报那是他命中的福,命中福不小;因为他存的心不善,行为不善,他的福已经折了,折了还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孙孙都享受到。这是事实真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世俗人没有这个学问,没有这个常识,眼光就像被东西遮住,我们现在人讲「白内障」,白翳障住眼睛,你什么都看不见了,说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没有办法预测,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不是这个看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着说: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的,可以预测得相当准确的。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地第一句话他就说出来了,『至诚合天』,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就行了。我们以真诚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天」就是自然法则,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丝毫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绝不加丝毫妄想、分别在里面,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现前了。
一个人福报快要现前,你看他,『观其善而必先知之』,你能够看得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他的福报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难愈来愈近。这是小。大,观察这个社会,观察一个家庭,观察一个团体,乃至于观察国家、世界,没有不准确的。这里面有道理在,有学问在,决不是妄言。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这一生当中,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应当从这个地方反省,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纯善,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自己要警惕,祸患灾难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无不如是。下面是讲「改过之基础」。
【今欲获福而远祸】
这就是趋吉避凶。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两篇,「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排列的顺序就从这儿来的。我们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讲改过。为什么?过如果不改,改得不彻底,改得不干净,虽然修善,善里面夹杂着恶,善也不纯,善的功就不能够显著。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七卷)
——2001/4/17、档名:19-16-0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我们从第二段看起: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说到改过,了凡先生提出三点:第一个就是羞耻心。所谓「知耻近乎勇」,「勇」是勇于改过自新,所以他在此地第一句话说,『但改过者』。改过的方法,第一『要发羞耻心』。人能够知耻,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心,动一个恶念。应当常常想到古时候这些大圣大贤,我们都同样是人;佛在经典里面也常常跟我们说,我们跟诸佛如来原来都是同样作凡夫。为什么他能够成佛、成菩萨,成圣、成贤,我为什么不能?以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这个羞耻的心就发出来了。他们确实是百世可师。孔老夫子传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释迦牟尼佛传到今天将近三千年,为什么这个世间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甚至于不分宗教,流传到今天,这世间人还有许许多多人尊敬他,接受他的教诲向他学习?这叫「大丈夫」。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人能常常有这个思惟,必定能够发愤自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