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法语类编

净空法师法语,净空法师

   目录:

 · 谈发心
 · 谈礼敬
 · 谈忏悔
 · 谈读经
 · 谈布施
 · 谈持戒
 · 谈忍辱
 · 谈精进
 · 谈止观
 · 谈般若
 · 谈破相
 · 谈菩萨行
 · 谈念佛
 · 谈净土与般若同修
 · 谈往生净土
 · 谈魔外
 · 谈功德
 · 谈弘法
 · 谈烦恼习气

 谈发心

  △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 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还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与什么。

  △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否则不能圆满。

  △ 开智慧必须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智慧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效的办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须知整个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相当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体悟到此中的义趣。但是无论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全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醒悟,在梦中随便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生起同体大悲心。

  △ 你要是念念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你自己一定健康快乐;你要是祝愿他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事业一定会传给你。

  △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 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展,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 佛的大涅槃谓之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而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谈礼敬

  △ 十大愿王以礼敬诸佛列为第一,礼敬并非仅向佛像叩头礼拜而已,是无论善恶,对一切人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萨道之基础。

  △ 所谓善巧方便,是求学态度与修学的方法。其实态度重于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无恭敬心得不到利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是礼敬诸佛,世出世间无论大事小事均不能离开恭敬二字,敬是学习的态度,尊师重道实际上是成就自己。学佛最要紧的是态度,至于修学方法只不过是帮助而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