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贪瞋痴慢疑中疑的障碍最严重

贪瞋痴慢疑,障碍

净空法师:贪瞋痴慢疑中疑的障碍最严重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求学五桩事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还有笃行。如果没有行,后面那个笃行就是佛法讲的行证,从博学到明辨完全是解门,佛家讲信解行证,完全是解门。但是佛前面是有信,清凉判《华严》,信解行证。儒在解讲得详细,你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解。能不能成圣成贤?关键在信。所以《华严》跟《大智度论》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能生一切诸善根」。我们去研究,但是前面打个问号,怀疑,对它并不相信。这是什么?这是科学。今天科学跟中国圣贤学问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中国古人对圣贤人没有不尊敬,所以他信具足了。现在人没有信心,总是对你要打个问题,我要来把它证明,然后我才相信你。不能用这些科学方法证明,我不相信你。所以他前面第一个概念他是怀疑。儒跟佛,儒释道都是把信摆在第一,头一个就是信,没有条件的,你要真信。你将来成就大小完全在你信心的成分,你有十分的诚敬,你就有十分的收获,你有百分的诚敬,你就有一百分的收获。你打个问号在前面的时候,你没有收获,你所学的都是常识,用现在的话说全是知识,不是智能。今天世界会变成这个样子,原因在此地,我们晓得,但是学科学的人他不相信。
  
  所以我确实有意思找英国麦大维教授,好好的坐下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你说第一个是打个问号好,还是信心好?当然他们怀疑,你不了解它你就信它,如果它是错误,你不就永远走错路了吗?这个疑问也很合乎逻辑。但是我们凭什么信它?它已经做了几千年,没有出问题。几千年可能不止,因为中国有文字记载才四千五百年,难道四千五百年之前,文字没有发明,那些人就没做吗?那些人就没智慧吗?我们这样想也不合乎逻辑。印度婆罗门教他们传说有一万三千年历史,他没有文字记载,他不重视历史,世代相传,我们相信他。我们中国这些古圣先贤会比他们差吗?如果比他们差,中国在佛教没有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那样辉煌灿烂,那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我相信那是一万年的累积;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绝不在婆罗门之下。没有这样长的时间累积,怎么形成那种坚定灿烂的文化!所以这个信就有凭据了,世世代代相传,没有出过乱子,这就可以相信。
  
  信什么?信古人,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你看孔子那个信心,我们今天讲千万分的诚敬,所以他有千万分的成就,道理在此地。我们对古人怀疑,错了。对今人实验室里面东西有信心,是可以相信。你的实验有没有错误?科学家能多有几个普朗克这种精神那就好了,人家真是叫打破沙锅问到底。他去找物质,物质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把物质的根源找出来了,原来是个假象。今天科学完全是以物质为基础,物质是个假象,你的结果肯定就有问题。中国古人他不是以物质为基础,他以精神,而物质是精神变现出来的,这就比你高一层了。可是真正的东西还不是这个,佛法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精神也包括在其中,不但精神,连自然现象都包括在内,假的不是真的。什么是真的?真如是真的,本性是真的,这个东西看不见,六根接触不到。眼耳鼻舌身能接触物质现象,意识能接触到心理现象、自然现象。自性,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你就没法子了。
  
  所以佛教给我们,必须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自然就见到。它在哪里?就在现前,一切时一切处它无所不在。而且我们所有这三种现象都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的,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全从它变现出来的。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得好,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妙极了!它什么都不是,什么现象都没有,它里头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它什么都不缺,今天科学家讲的能量、信息、物质它统统具足。它能现,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是我们的念头,它能变。我们的念头善,都变成善的,我们念头不善,全都变成不善,跟着我们念头变。所以我们的念头,像中国老祖宗所说的,念头里头仁义礼智信,这个世界就跟极乐世界一样,社会是安稳的、是和谐的。

 

    ...

 

    「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我们学到能摧十种烦恼,这全是金刚杵表法的意思,金刚杵能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就十种真如,之后他就证十地。所以表法的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广。十种烦恼就是见思烦恼,也叫见思惑,惑是迷惑,我们的见解错误,思想错误,这才有六道轮回的现象出现;如果见解跟思想都正确,六道就没有了。于是我们就明白,只要是在六道,我们的见解、思想就有问题。这个十种,我们细心去观察,每种我们都有,这个自己一定要承认,知过就能改过,改过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从凡夫提升到圣人,提升到小圣,由小圣慢慢提升到大圣,到最后圆成佛道,像表法里面所说的便证十地。思惑里面五种:贪瞋痴慢疑,这个五种都是造严重的罪业,三途是果报,它的业因就是这个五种。这个五种我们要是不知道,不能把它放下,念佛求生净土只是一个缘,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熟,什么原因?这五种思惑障碍了。什么人能往生?见思烦恼这十种都要能够控制住,祖师大德常说,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叫新业?新业是现行,你现在还有很严重的习气,这个东西带不去。从理上讲,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心是阿弥陀佛,最后一念里面不夹杂这十种烦恼,这个人就决定得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