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这种心态,处处总以为我是老大,我比谁都强,别人都不如我,无丝毫孝敬之心。以这样的心态,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无济于事,正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头。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诲,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 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父母、诸佛,我们很难懂,所以佛才换一个讲法说:“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样我们听了,勉强可以接受,但是还是不能落实。如果真正能落实,这个人就是菩萨,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把基本的观念修正过来了。 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人修行“从根本修”,这是根本之根本,从这个根就生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佛陀教学的纲领,我们掌握住了,但是修学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没找到,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念头转换过来。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佛是过来人,他为我们说破了,我们对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过来,改过来之后,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萨的生活。 “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都是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为菩萨,不觉就称为凡夫。菩萨与凡夫,其实就是觉、迷不同而已。觉悟的人时时刻刻会将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首先要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错误,在佛法就叫做“开悟”;悟后起修,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 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 菩萨修行有六大纲领,即六波罗蜜,对治六种大毛病。我们的第一个大毛病是贪心、悭贪,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度悭贪。悭贪的根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们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将这个毛病修正过来?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义。布施不是到寺庙里捐一点钱、添一点香油。布施的真正意义,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师长,我要用真诚的孝顺心、尊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舍财为社会、为众生造福,属于外财布施。我们舍身为众生无条件的服务,作义工,这是内财布施。时时刻刻心里想着社会需要什么,众生需要什么,我如何帮助众生,这就是法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统统都要具足。总而言之,布施就是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 布施里有孝顺心、恭敬心,这个布施就称作“供养”,就变成普贤行,普贤行是最高级的修行。因此,养成这个心理,比什么都重要。决不能轻慢一个人,轻慢人就是轻慢父母(这是不孝)、轻慢师长,这个罪很重。天天造作罪业不知道,还自以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们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时,无论事情大小,都须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罗蜜,合法是持戒波罗蜜。你办事方法很正确,没有过失,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条不紊,别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学习,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度恶业(坏习惯、坏毛病,不足为社会大众做榜样的行为)。无论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个心是持戒的心,这个行为就是持戒的行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条之中。如理,不论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这是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 服务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做事情没有耐心,就容易发脾气,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特别提出忍辱,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业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无论做什么事,做得太积极、太快容易出差错,缓慢一点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缓急、次第,这是学问。中国儒家的教学,进德修养要急、要快,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要缓、要慢。积极追求的是品德的修养,佛法讲道业的修养,生活方面过得去就行了。许多宗教都重视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贫,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从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体会到:为众生的事情要积极,要认真努力;为自己的事情要缓慢。一定要为社会、为众生造福,不为自己。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思很乱,禅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发心度化众生,佛教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定慧。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的教学,也是根据这两句话,但他说得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你能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度化众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因为你有定慧,不会被外境所转,你有能力转境界。没有这个功夫,就去教化众生,反而会被众生度了。自己接触外面群众起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贪恋,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这是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终保持自己心境清净平等,这叫禅定。 修禅定不是在禅堂里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学的。接受训练之后,离开禅堂,在社会上也要像在禅堂一样。在工作当中接触各个层面,心地如如不动,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是修禅定。《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在最热闹的市场。所以,在家里看电视,或在热闹场所唱歌、跳舞、看戏剧,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波罗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慧等持。 这六条纲领,如果学会了,一生受用不尽。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佛说,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凭什么往生?凭平常修学的功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