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

各位同学,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观经上品上生章。这本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祖师的注解,他将这部经从玄义到经文分成四个部份,所以又称为四帖疏。今天选出这一章,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即发菩提心。

各位同学,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观经上品上生章。这本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祖师的注解,他将这部经从玄义到经文分成四个部份,所以又称为‘四帖疏’。今天选出这一章,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即‘发菩提心’。净宗常说‘三心圆发’,所谓‘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心发的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心。净土宗最根本的经典,是三经一论,‘论’是天亲菩萨造的,‘经’是佛说的,当然以经为最根本的依据。三经中以无量寿经最重要,因其对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的最圆满最周详,可以称之为‘净土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内容说明西方净土的理论与修行方法,如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我们所修的执持名号也是出在观经。另外他又详细说明西方世界九品因果,所以理论方法因果观经中说的非常详细。

佛说阿弥陀经份量最少,过去修净土受持读诵者甚多,其中主要是劝相信、劝发愿、劝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莲池蕅益两位大师判此经均用‘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今天介绍的是观经九品往生的一章,也是九品因果。善导祖师判作散善。善分定善、散善,‘定善’是专持一句名号,目的在得一心不乱。‘散善’是修集功德,属于助行。正助双修有密切关系。

我先把这一章经文分成段落,容易看得清楚。全章分十二段:

(一)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二)上品上生者。

(三)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四)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五)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六)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

(七)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八)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九)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聚。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十)生彼国已。

(十一)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十二)是名上品上生者。

以上全章经文并不长,而善导祖师的注解极为详细,我们先看注解。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二。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二’。下面是把上品上生的要件列举出来,然后加以解说,最后说明所得到的结果。现在即就以上十二段加以说明。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大师在此段解文最后一句说的很清楚,这是修学大乘上善凡夫,我们是凡夫,如有上善的水平,上品上生我们有份,应当努力修学。大师与古大德说法不同,古大德认为上品上生者均为菩萨,念佛求往生,凡夫无份。善导祖师说,九品往生在乎遇缘不同,统统说的是凡夫。

三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经文上说的很清楚,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大师在此讲众生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要能信,不信就没分。第二信了要求生,要有其愿望,如无量寿经中所提到的阿阇王子,有信而无愿,亦不能成就。第三说发心多少,有人具足一种,有人具足两种,最好三心齐发。第四说往生的利益,即必生彼国。

四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

第四段正式开示三心,即发菩提心,亦即上品上生章中最重要的一段开示。‘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这段经文有两个意思,‘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佛自己说出来,如阿弥陀经,无问自说。佛观众生机缘成熟,无量劫来善根发现,现前又得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法门只要一说出去,一定有人听到生欢喜心,发愿求生净土,这就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为众生说出这个无上法门。第二个意思是‘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前面曾说过具三心者,此处说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过:‘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可知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的菩提心容易懂,善导解释的非常周圆,如仔细研究即可有很深的体会。善导讲的周圆,蕅益讲的精要,若真能体会即能知如何发心。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即真心实心,真心即非妄心,实心即非虚情假意。一切是真诚,真诚是真心的本体,深心与回向发愿心是真心的作用。深心是对自己的作用,属于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此与儒家所讲的不谋而合,儒家教学有三纲(君臣、父子、夫妇)八目。对于修学的程序也讲的非常清楚,儒家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大乘菩萨行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词不一样。八目中‘诚意、正心’即此处所讲的三心,‘诚意’即是心之本体、至诚心。‘正心’即心的起用。人人皆有一个真心,真心显露即是菩萨,凡夫用的是妄心,为什么真心不能现前?因有障碍故,亦即华严经所讲的妄想执著,因而真心透不出来。‘妄想’扩张成为‘所知障’,‘执著’演变为‘烦恼障’。儒家亦知有障碍,而名词不同,儒家讲‘格物’,‘物’是物欲,物欲即烦恼。‘格’是格斗格除,‘格物’即是破烦恼障,然后致知,致力于智慧,智慧现前即破所知障。格物致知之后,真心即现前,真心起作用即示现正大光明,儒家在修学过程中与佛家完全相同。善导祖师在此地为我们开示,理论与方法兼而有之,应细心体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