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黄念祖)(2)
今天就讲这些,祝愿大家净心念佛,现前得大利益,将来临终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通愿法师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责为「哑羊法」,本外
今天就讲这些,祝愿大家净心念佛,现前得大利益,将来临终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通愿法师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是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恐打闲岔,自想方法,实则不如少言,更为相应也。 (注:慈老指慈舟老法师,乃近代华北三大高僧之一) (二)「阿」字,字义非常重要。华严四十二字,第一字为「阿」,表诸法无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义也。据华严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其含义至圆至广,惜今汉族教徒,多读成「额」或有读「诺」,其音一差,作用亦偏。又有更差者,多有人将「阿」字去掉,单念「弥陀佛」者,此则无量光寿成为有量矣,关系重大。(如大赞「弥陀佛大愿王」,而不如「阿弥陀大愿王」,为准也。)又阿字在密教中,亦多胜解,兹不具述。 (整理拙稿之际,欣接通愿老法师寄来书教。老法师精研华严,解行俱优,严持戒律,轨范人天。现驻锡五台山南山寺,实为当代华严,律,净三宗之大德,所示正是应病伽陀,修行关要。特公於众,同沾法味。)(黄念祖谨志)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三味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而临时发生障碍而来不成。可见在座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特来赞贺,随喜道场。并敬向诸位汇报本人学佛的体会,作为供养。同时,敬向诸位大德请教。 现在是「念佛七」道场,念佛七日。这样以七天为一期,就是根据《阿弥陀经》中,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教道。我们现在道场中,每天都念《阿弥陀经》,因为此经简要,可以称为净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注解甚多。其中以莲池大师之《弥陀书钞》,幽溪大师之《圆中钞》及藕益大师之《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印光法师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又於此三疏之中,尤推赞《要解》,说它超出此经一切注疏之上。并推崇至极地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所以我现在敬选《要解》中的宗要,来向大家汇报。 天台宗注疏,先明五重玄义。在看经文前理解这五重玄义,便抓住了全经的纲要与心要。这五重是: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力用, (五)教相。 (一)就是解释的经题名。(二)是辨明本经的体性,本经以实相为体。(三)是宣明本经以什么为宗要。(四)是讲明本经的妙用。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未法多障众生,依此法门, 即可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径登不退,这是方便至极的力用。(五)明教相: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由于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之体非语言 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谈实相之理,单提五重玄义中之明宗。本经 之理体摄於六信中的信自与信理。於明宗中融摄经体,并兼明本经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么呢?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是万行之纲领也。」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纲的总绳,纲举则目张;领,指衣的衣领,提领则衣顺。)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接精要的,则是藕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由信生愿,由愿启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和食物,这就是粮。《要解》说:「非行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的妙行,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得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革+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世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土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净土三经中,有两部都有这样的记载。《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婆娑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两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原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