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正慈法师著:出家人的样子(1)(3)

因为与正慈法师的结识,我逐步熟悉了佛教;因为熟悉了佛教,我则更理解了正慈法师。作为东方山的一位年轻方丈,正慈法师的确是既不简单又不容易的。这些年来我也曾走访过不少寺庙,总想在其与东方山弘化禅寺相比较

  因为与正慈法师的结识,我逐步熟悉了佛教;因为熟悉了佛教,我则更理解了正慈法师。作为东方山的一位年轻方丈,正慈法师的确是既不简单又不容易的。这些年来我也曾走访过不少寺庙,总想在其与东方山弘化禅寺相比较的大同之处寻找小异,寻找个性。其实寺与寺之间与人与人之间一样,也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分。有的金碧辉煌,珠光宝气,透着一种高雅华贵;有的古朴森然,隽永含蓄,透着一种历史厚重。近些年建起的一些寺庙中,则大多限于形似而缺乏底蕴了,就像时下许多有学历者尽管表面显赫,一开口说话则露出底气的不足一样,这种现象难免令人失望。但我欣喜地看到,东方山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正慈法师是第七十三代传人,由此可知其寺的悠久;而正慈法师又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干的方丈,从东方山在他住持下已有根本改观足可见一斑。他在回东方山升座时就曾想,要把这所寺院打造成鄂东南乃至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寺院。他有这个虔心和决心,而我相信广大的僧众对他也一定充满信心的。
  是为序。
  2006年8月12日写于黄石青山湖畔(作者系黄石市黄石港区政协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随缘之心路
  佛法中随缘的思想,始终在左右着我的人生旅程,也正是有了这种随缘的心态,促使着我有了写作的念头和动力。遇事随缘,随缘做人,写作也是一种随缘,把我的个性磨练着学会了随缘。感谢随缘,感谢佛法,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随缘的心境,才使我能够静下心来,用随缘的心态来写作。其实随缘又何曾不是一件好事呢?随缘放下了,反而显得更加精进,一个人放下了,提起来也更加容易。以前的心态把整个人的身心都忙进去了,好像自己是这个世上最忙的人,反而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自从学会了随缘,想去做的事情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随缘真好,随缘是经常挂在出家人的嘴边一句俗语。古德有: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行;
  若为生死故,随缘度春秋。
  居无定所,行云流水,过着闲云野鹤的流浪生活。因为出家之人,以四海为家。所谓处处无家,处处是家。可以了却无牵无挂,不为身心所累,不为家事所缠缚。只为求得心头的解脱和对生死大事的关注。
  人们在顺境之际,不大容易也不大随缘,任意而行。一路之上,往往只能向前迈进,而无法停歇脚步。总也不能闲下心来,聆听一下周边的人和事的心境。老是有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事情。自己一下子仿佛是万能的上帝,尤其是在青壮年时期,精力充沛。忙碌的脚步声,填满了脑际。我成了这些人的主宰者,时光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之下,悄然过去!
  虽然自己与人说起来,一切都要随缘,无论对待什么都应顺应因缘,讲得头头是道,道理和真理都站在自己我这边。别人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溢美之词同时也不绝于耳,叫好之声如评,自己也满足于极端的荣誉感,好不快哉!
  不觉岁月在流逝,在有限的人生中,随缘,谓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华严经》卢舍那品:
  闻三世诸佛,具足尊各号;
  随缘起佛刹,音声不可尽。
  此外,亦指真如之理体虽寂然不动,然具有依外缘而变化显现万象的作用。佛法随缘的生活,并不等同于世俗随大流和随波逐流。缘,较详尽的说分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般的意思是缘由,渊源,机缘,即一般所谓缘分;所谓结缘,即是建立关系之意。随顺因缘而有生灭变化,谓之随缘;永远不变而存续,谓之不变。真如有以上二面,即真如的理体虽恒不变易,而触缘则生出万有,起相之变化,成为悟迷净染之存在。《金刚錍 》云:
  真如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
  是万法,由随缘故。
  故有随缘化 ,谓随顺因缘教化众生。指众生。即佛菩萨随顺环境、根机不同之缘,以最适合的方法化导众生,与“应病与药”同义。佛说一切法门的对象,皆是针对有情众生的身心烦恼之病态,对症下药,并无一种定式和不变的方法,吾人如能透过这种表象,晓悟其中的三昧之味,则与佛法相近矣!
  99年弘化禅寺暨法藏寺万德大戒《同戒录》序
  东方山,位于鄂东南黄石市西,素有“三楚第一山”之誉,它北瞰长江,南依翠峰,东受九华之瑞熏,西接峨眉之灵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因系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东方朔隐读之处,故名东方山。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O五年),一代高僧智印云游至此,见此山雄奇秀丽,林木葱郁,溪泉潺湲,百鸟和鸣,便在当地士绅帮助之下,挂锡结庐,弘扬佛法,继而又建立道场,广行弘宣,四方信徒,闻名齐集,于是,香火大盛,誉溢三楚。智印大和尚并受宪宗皇帝李纯之召,赴京参予法事,东方山便更饮誉三楚,斐声大江南北了。此后,历经道岸、解明、安山、古愚、信岩、昙晦、慧悟等等宗师,修废兴扩,便成了历史上声震三楚的名刹,即现在的弘化禅寺。虽然几经兵燹,数度兴衰,但始终香火未熄,佛种延续。
  如今,弘化禅寺开坛传授三坛大戒,这不但开创了弘化禅寺有史以来首传大戒之先例,也是继去年武汉宝通寺传戒以来湖北省第二次传戒,在由一个寺院二部僧三坛戒俱传方面还是首次。
  为什么传戒?因为,戒律对于僧众而言,乃是生善、灭恶、超凡、入圣之正路。只有严持大戒,僧众方可自行化他,正法久住。由于六道茫茫,众生佛性蒙尘,才使贪嗔痴生,法镜失明。由此三贼遮心,致使邪魔肆虐,因此必须以戒捉之,以定缚之,以慧杀之,三行相因,则尘始拭,魔始消,佛性方显,而法镜自明,因此《戒本疏》云:“烦惑难清,要由方便,致设三学,用为治之。”三学,即指戒定慧。所以戒为三行之首,道理也就清楚了。正由于此,佛陀才一再告诫我们:“吾灭度后,汝等当以戒为师。”同时,用一分戒断一分贪,用一分定断一分嗔,用一分慧断一分痴,不但可使贪嗔痴同时俱减俱灭,而且可使戒定慧同时俱增!所以若持戒一分,则可得定一分,证慧一分。因而戒定慧是有无一体,密不可分的,是举一而三,说三而一的。藕益大师曰:“随一一戒护持不犯,随一一处得其解脱。”说明戒定慧是解脱的根本,确是真实不虚的。虽然我们僧众三根不同,聪愚悬殊,利钝有别,但若能恪遵佛陀这种以权引实之教诲,牢持大戒不犯,则虽有顿领渐悟之分,但证悟真理以得佛果总在早晚之间的,所以“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乃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四分随机羯磨疏》云:“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正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发,发定功非戒不弘,是故特尊重于戒。”僧众必须受具足大戒的道理就在这里。但是戒律的规定,主要是在行,决非只会读诵而已。《戒本疏》云:“佛立教相止为奉行,若但读诵非本意也。”《涅槃经》亦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人只凭世智机巧,以读诵为满足,不严于持行,则不但无利,而且会有大害。故吾新戒弟子均须牢记《根本律》训:“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禅定现前,皆是魔也。”多么可怕啊。因此,我们惟有身体力行,实地修证,方可契入佛法如法之道。诸佛子,慎之,慎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