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慈法师的好处在他始终没有忘本。在《有情菩提》一书中他有一篇《恩师,我怎能忘记》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恩师的爱戴和怀念之情,读之令人不胜感叹。他读了九年佛学院,每个假期都要回来陪伴恩师,慰藉恩师的孤独,聆听恩师的教诲。他学成时本来完全可以留校任教,但对恩师和家乡的感情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归来。虽然今天恩师已经离他往生,但却并没有远去,他将恩师的灵骨安葬在弘化禅寺最向阳处,让自己能年年岁岁与恩师在一起。在他的方丈室内悬挂着恩师醒目的大幅彩照,他可以朝朝夕夕瞻仰恩师的慈颜。由恩师及人,正慈法师对其他佛教长者同样充满了一片尊爱之心。他自担任方丈以后,尤其是担任省佛协常务副会长以后,出访开会的机会较多。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苏逸夫老居士,对台湾的印顺、惟觉、星云长老等老一辈法师高僧,都在文章中倾注了尊敬和热爱之情,一点也不显得做作。即使对农村小寺庙的长老,他也并不因为自己见过大世面而有丝毫瞧不起。正慈的不忘本无疑体现了他研习佛学所具备的道德修养和作为年轻方丈的一种优秀品质,是广大佛教长者所由衷感到欣慰的。 佛教乃以劝善为本,学佛之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有一颗善心。热衷书法的正慈法师平素最喜欢写的四个字是“惟善为宝”,他以此四字赠人,更以这四字励己。从我耳闻目睹正慈法师的许多事中,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慈悲为怀。几天前我因事上了一趟东方山,途中有两位居士搭我们的便车,谈到正慈方丈,她们都一致称道其人心好。我所在城区有座关帝庙,庙里的释承法主持不幸身患绝症。因她是我区的政协委员,在她治病时和临终前我都去看望了她。我永远不能忘记在她临终前的那次看望,我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很想见正慈法师一面。我知道正慈平时很忙,此刻不知道他是否人在黄石,即使在黄石也不是否有空能够赶来。我答应可以将她的心愿转达,一出庙门我即给正慈法师打电话,那天恰好正慈法师正在东方山。接电话后他一点也没迟疑,立即表示马上就来。我陪他二进关帝庙,这位已处于弥留之际的主持,此刻竟如同回光返照一般,她早已下床穿好全套佛服,站在门口恭候正慈的到来。当她见到正慈法师以后,当即跪地连叩了三个头。她的其他女弟子也一个个匍匐在地,都是满心的欢喜和一脸的虔诚。正慈法师将这位主持搀扶起来坐在椅子上,一脸笑容地和她叙谈了许久,还应她的要求与她们一起合影留念。临离开时这些佛门弟子都对他依依不舍。老实说,我这大半生也曾经历和看到过许多事情,但没有多少事情能像亲睹这一幕这样令我震惊和感动。这些佛门弟子对正慈法师的敬重和爱戴,不恰好印证了他有极高的人格魅力么? 弘法利生是正慈法师的平生之志,也是这本书始终张扬的一面旗帜。正慈法师曾在《有情菩提》书中这样说:“慈悲救世,光大佛门,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我们任重道远。”正慈法师所理解的佛教精神,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这本书中,正慈法师继续表述了“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愿以“三不怕”即不怕吃亏,不怕受累,不怕受气的精神来弘法利生的决心,并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佛教的积极意义。他认为,从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上看,佛教的衰落和兴盛,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深重的社会苦难,另外一种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昌明发达。前者需要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宗教来慰藉和支撑,而后者则需要佛教所倡行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来培植人们的善心和道德价值观。正是从弘法利生的新理念出发,正慈法师敏锐地提出新时期必须赋予佛教“契理契机”以全新内容。他所诠释的契理,就是“要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通达天下、安邦定国之理,自觉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他所诠释的契机,就是“要发扬佛教善于总结、革故鼎新,善于融摄的优势,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既是国家又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动员和组织广大佛教四众弟子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滚滚洪流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正慈法师的这种将佛教教义与时代精神自觉融合、将佛教振兴与民族复兴自觉结合的见解,的确使人耳目一新。我虽然对佛教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但我从内心是认同正慈法师的见解的。中国佛教作为一种群众面极广的宗教,无疑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少年来不少人曾武断地将佛教等同于迷信,实际上这里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二者是不能那么简单划等号的。 正慈法师是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方丈,又是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方丈。在这本书中,他以一定的篇幅谈到了寺院建设问题、佛教自身的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佛教的人才建设问题,话题涉及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寺院建设,他很反感有些寺院的变质,商业气息太浓,一门心思赚钱。他认为寺院要有特色,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有时代所赋予的创新。他认为寺院就是一所学校,僧尼是代佛宣扬的僧宝。要把寺院建设成为僧尼之家,成为一个信众愿意去的地方,因此就要管理好寺院。除了应加大硬件建设,庄严殿堂,实行农禅并重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寺院良好的学风、道风,有意识地引导和指导僧众朝着一个健康生机勃勃的方向去加强学习。对佛教自身的建设和改革,他认为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理性思维方式,用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整理和研究佛教文化遗产,发掘佛教文化内涵,弘扬佛教文化精华,重振广大四众弟子精神品格和道德信仰,并通过对传统佛教的反思、重识、认同、回归和创新,使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佛教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对佛教的人才建设,他认为落脚点要加大僧伽教育的力度,注重僧伽教育的质量,而重点必须注重佛教的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僧众的自信、自尊、自重和与当代社会相圆融的能力,不断提高僧人的佛教信仰、佛教学识、戒行清净兼备的僧格、人格。他的这些真知灼见都闪耀着他人格的光彩,我读了以后是深受启发又深为感动的。 正慈法师的这本书以一篇文章的题目《出家人的样子》冠以书名,这表明他是很看重出家人的样子的。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也在告诫法师们要注意尊重自己的形象,自重者然后人重,人轻者由于己轻,认为那些类似西方嬉皮士的僧青年是会亵渎出家人的形象的。他曾多次与人谈起:“出家人的不同,是以修行为本务,更多地是体悟如何放下贪嗔心,如何生起菩提心。”但出家人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他在文章中却并没有直接回答。但读完这本书后你就会释然,正慈法师几乎在所有文章中都在间接地回答了出家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概括说来,正慈法师所倡导的新时代出家人的形象,就是既注重仪表形象又注重内在气质的出家人的形象,是既能保持发扬传统佛教文化又能学习吸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出家人的形象,是既精通佛门的敲打唱念又能上宽带敲电脑写书法广读书的出家人的形象。总之,应是一个注重内在与外在统一、过去与现代结合的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真才实学的出家人的形象。他自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除了时时处处保持端庄仪表、注意言谈举止以外,他最大的特点和令人叹服之处是始终注重读书和写作。他曾慷慨坦言:“我属于佛教,在我的血脉中,流淌着的是佛教的热血。”他也曾多次表示要以读书来回报佛教,为了佛教而写作。近几年来他出访开会较多,一路走来,一路写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来看,可以看到正慈法师不停的在写。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直用的笔记本电脑,但他的勤奋我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行文中处处都是在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又处处都在宣传佛法。说正慈法师是学者型的方丈是一点也不言过其实的,从一九九七年年底他回到东方山至今,他在各大寺庙讲经说法不下千余场次。提交佛教各种学术论文上十篇,近四十余万字。从北京中国佛学院到武昌佛学院的讲义讲稿近百余万字。他打算抽空亲自把它们一一整理出来结集出版,作为《东方山弘化禅寺丛书》系列。他的关于弘法利生的新理念和许多语重心长的教诲,都集中在他的这些文章中,相信年轻的僧人们读后必会有所教益,而我们读后也会有所收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