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将禅门家风发扬光大 我(纯闻法师)九一年到来云居山,后来就在一诚老和尚座下当侍者、后来当衣钵,在他老人家身边修学三年,后来主要是住禅堂、用功办道。九五年步行朝五台山,正月过完年开始,从江西到了九华山,经过芜湖、合肥、蚌埠、河南毫州、开封、河北石家庄,从河北翻过太行山脉,到结夏安居前就到了五台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在五台山朝文殊菩萨。 那时的天气很冷、住在树底下、托钵化缘说法。到了五台山以后,也是住禅堂,后来又回到云居山禅七。96年在云居山登录处当知客。后来在97年又从江西走到五台山第二次朝拜。先从江西到湖北,再到河南信阳宝林寺、白马寺、过黄河、又翻过太行山脉、从晋城到了太原、也是像以前这样走过去的,然后到了五台山、三步一磕头的朝礼。那时,有的地方几百里路就一个人。 后来,安居以后就在五台山学习经典,当时五台山开设了一个佛学班的高级部,我就在那里学习。后来又在藏经班学习,98年我到了终南山,在山脚下到山上60里大峪的天池,住了一年茅棚。99年进五台山碧山寺的藏经班学习。后来又回云居山,住在禅堂、主要就是参禅。2001年担任云居山知客,一直到2004年正月代理真如寺的主持。在2005年10月13日升座。 关于继承传统,将禅门家风发扬光大,我觉得首先要保持我们中国的传统农禅并重的家风,因为现在保持这个传统的寺院太少太少了。作为道风建设,传统非常重要,云居山要保持这样的一种传统,云居山仍然需要继承百丈家风。 我们虚云老和尚的遗风,一诚老和尚把他发扬光大,我们要继承,在继承的同时,我们将来还要慢慢地把它发展,使这样一种农禅并重的家风,慢慢地得到推广,不但要在云居山坚持传统,有条件的、有因缘的、都要推广。因为这种农禅并重的家风,保持得好,对我们佛教的道风建设,有非常好的作用。亦农亦禅,在禅堂里面能够安心地用功办道。静中用功每天4、5个小时,还有动中用功,也劳动;静中用功要在动中用功得到体现。 在这个时候,我们动静相结合起来,如果只有静的功夫没有动的功夫,那也不行。有古人说,静中有十分功夫,动中才有一分功夫。动静结合才考验功夫能不能用得上。因为动中有十分工夫,到临终的时候、病重的时候,才有一分功夫,办道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这和写一篇文章不一样,文字是学来的,如果是说内心的,必须从本性上、从我们日常经过坐禅、包括体现在生活之中的安详和宁静、处境之中不被境所转来办道。将来呢,不但要保持传统,还要发扬光大,慢慢的、有因缘让更多人学习坐禅。 山上要保持传统,山下如果将来有因缘,一些将来的想法,再盖一个禅堂。山下可以做一些推广工作,让大家因为仰慕云居山的道风而来学习坐禅的同修,起到相互的推广学习作用。这样就不因为大家修学程度的不同而影响坐禅,如果修学程度不同的人坐在一起,可能会显得很杂乱,我们可以经常请法师在山下的禅堂教授如何坐禅。想法是一方面山上可以保持传统,安心很好的用功办道;山下把我们用功的心得、方法来告诉大家如何去做,等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再到山上去修学。 山上要保持传统,山下呢,就是结合实际,作一些推广方面的。就一些止观里面的专题,谈一些我们该如何坐禅的,包括禅堂的规矩、坐禅的方式方法、用功办道的方式。如果在山下的禅堂课程,居士就可以参加了,到了一定高的程度,偶然还可以随喜、体验一下山上的风格。在山上、居士难进禅堂,山下、有因缘可以,针对性比较广;作为禅门家风推广的平台,让居士有一个学习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