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所以『格物致知』的功夫,都应该从哪里下手?『自求诸』这个「诸」是自於的意思,下手的地方应该是在对自己的这颗心,求自於自己的起心动念处。而我们看「格物」,格是格斗,格斗就是非常大的决心,不能迟疑的,然后格去物欲。这个就是一般我们的烦恼障碍,有了这些欲望,就会产生很多的欲求,求不得,烦恼就来了,求不得,习气就现前,贪、生气,种种这些习染就产生了。所以首先得要格去物欲,这些烦恼少了,智慧才透得出来。所谓「息灭贪瞋痴」,这些贪瞋痴慢起来的时候,人的心就不正了,人的心就被贪心给障碍住了,贪名、贪利、贪色。欲望现前,欲令智迷,遮住眼睛了,利令智昏,情生智隔。我们看人对於这些物欲不能够懂得节制,可能很多行为都控制不住。 我们看历代很多陷害忠良的人,他们也都读过圣贤书,调伏不了自己的名利心,最后才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或者很多读书人,立名於一生,也很努力在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女色现前,把持不了自己,那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都是格物的功夫不够。也包含我们好面子,智慧出不来,心也不正了,看事,其实也看不清楚。好面子,就只想自己,我好不好受,哪能够体恤大局,哪能够无私无我!所以首先要有格物的功夫。格物了,我们的这些自私自利,这些习气愈淡,自己都会感觉到那个时候脑子比较清楚,智慧长了。所以智慧说实在的,不是外来,去要来的,人本有的,只是被这些习性,这些烦恼障碍住,就好像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太阳还是在放光芒,只要把乌云拨开,拨云就可以见日。 人能够去这些私欲、习气,这个「致知」也可以说是致良知,人的良知、良心就透出来了,意就诚,心就正,这是一个说法。另外有一个说法,这个致知是人有烦恼的障碍要格物,也有对事物认知的错误,叫所知障,我们怎么样去掉所知障,契入正知正见,所有的认知都跟真理相应。这是致知另外一个说法。障碍人的诚意正心,障碍人的本善,包含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执著,所知障是分别。分别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而格物致知的功夫,都要回到常常观照自己的心,心有没有起邪念、有没有起烦恼,赶紧「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把它转过来。包含不能都是顺著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是对的。跟古圣先贤学习,要达到致知,就要时时是随顺圣贤的教诲,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孔子都说他「述而不作」,圣人都时时以经典、以古圣先贤教诲来对照自己的心,来要求自己。我们的德行差孔夫子差得远,结果我们学的时候,还常常都是顺著自己的见解,那就很难提升自己了。所以这个格物致知都是时时以经典、圣贤教诲来调伏自己的错误心态,还有言行,才能达到格物致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