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超诸佛……” 法藏比丘发的大愿,愿这个佛国要殊胜得超过一切佛国,所以才称他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间王佛(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种种的佛国,其中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就象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为只有三恶道,所有的国土都给法藏比丘都看了一遍。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经过了千亿岁,后来法藏比丘集这“四十八愿”用了五个小劫的时间,经历了千亿岁。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说,说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通过这五小劫的时间的观看与总结,我的愿已经具体化了。所谓具体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四十八愿”。
我们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没讲之前,我想谈一个问题: 我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日本人投降,那时就听到有一些老居士们讲:“有个夏某人,他怎么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 对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经会集本(夏会本)的序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大的误解,其中有两点错解: 第一个问题:夏(莲居)老并没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实早有古人就有约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其中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种译本是“三十六愿”;另还有两种译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愿”。因此,有“二十四愿”的经本共有三种。对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听说“二十四愿”就认为是荒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现于多种译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现于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宋译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证的情况下,有些人说话没有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而发言,那就要犯错误了。所以,对“二十四愿”大有异疑的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第二个问题:六种译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两本是“四十八愿”;一本是“三十六愿”。再会集时如何来用呢?先师夏老居士以及我的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被尊称“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共同的老师--慧明老法师(即住广济茅棚的慧明法师),他们三位反复推敲得很哪!不是随便定的。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另两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们一起研究定酌,于是这部新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成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节中各有几愿,但加起来最后还是这“四十八愿”。所以即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种古译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量寿经》会集本是极为必要的。仅是在有几个愿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别就又多了!…… 要知道:魏译本中的所谓“四十八愿”,其实不够“四十八愿”,因为有重复的地方。而所谓的“二十四愿”其实也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个愿,其中一个愿中还包含一两个愿。以魏译本为例,其中就有重复的地方。比如魏译本笫二十八愿: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演说,若不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说:我要是成了佛,国中菩萨,受持、演说、诵经……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觉。诸菩萨在我国土中都能得到智慧辩才。 下面是第二十九愿: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 比较前后这两愿,前者是“胜辩才者”后者是“无边辩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扩充了一点而己。所以这样分成两个愿,就使得“四十八愿”实际不足四十八了。 另外,在古译本中,只有吴译本中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愿。都知道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了,都变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莲花化生(而非胎生),所以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自哪?只有吴译本中有。因此,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把各种译本中的精华都了解了,就必须要把这几种译本都看过才成!在新的夏会本中,既有“二十四”又有“四十八”,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把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补充。“国无女人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公认这部夏会本是汇集了九种本之后的一个善本,这是有道理的! 关于译本的出入处,属《无量寿经》最大,其它经典在译本上也存在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翻译者每个人根据的译本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没有装订成册。有可能翻译时,有的人据据的经文少了一篇或因树叶残破,丢了一块……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经文由人辗转抄写,也是造成名种译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尽管有这些原因,也不至于象《无量寿经》这样有这么大的出处,这也同时表明了此经的特殊性。说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肯定不只一次!这次说法,弟子作了记录,阿难回忆起来第二次又说,如此,每次说此经的对象不同。这就可能大有出处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