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十五集(2)

接着我们看经文: 【如前日好怒。】 这个“好怒”就是容易发脾气。今天刚好从这个经文开始讲。一个人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有福气?首先比方你突然有一天想不照《弟子规》做,今天稍微偷懒一下、犯规一下,

    接着我们看经文:

    【如前日好怒。】

    这个“好怒”就是容易发脾气。今天刚好从这个经文开始讲。一个人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有福气?首先比方你突然有一天想不照《弟子规》做,今天稍微偷懒一下、犯规一下,结果一犯,马上旁边的人看到:“哎,你怎么可以这样?”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想偷犯规马上被看到,然后马上解释“我平常不是这样的”,越描越黑。或者心里想,怎么这么衰,我平常又没这样,就偷偷做一次而已,就被发现了。其实这样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你平常不犯错,一犯错就有人提醒你,有福报。最没有福报的人,就是做坏事都没人看到,然后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就完了。这个就是聪明用错地方,聪明用在掩饰自己的过失就麻烦了。

    我挺有福气,因为今天一开始就要讲,“如前日好怒”。我不是前日好怒,我是刚刚一小时之前就好怒,刚刚就动气了。明明今天就要讲好怒的问题,所以一动气,我马上一看就觉得有点头都快抬不起来,这个提醒就很深刻,所以我是有祖先保佑,马上提醒我功夫还差得很远。

    这个怒,我们要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要把原因找到。为什么会发怒?这个很重要。事实上,从这个字来看,“怒”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我们一生气就变坏脾气的奴隶,自己根本就作不了主,被这个习气牵着鼻子走,这不自爱,甚至是暴怒伤肝,把自己的身体都搞坏了。还有“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把自己所积累的这些功德一把火就烧了。所以我现在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一小时之前动了怒、动了气,就没有功德了。

    为什么会动气?首先,觉得自己对容易动气。这事我对,人家跟我们意见不一样就容易不接受、容易上火气,所以这个傲慢也很容易发怒。而且再细细冷静想想,我们跟身边的人(同仁、下属)在探讨事情的时候,假如我们这个脾气很容易起来,就跟人家很难沟通,人家有非常好的想法就很不愿意跟我们讲,或者是他考虑的其他重要的角度,我们就没有办法考虑到,没有办法接纳。所以越高位的人,他做决策的时候影响团体越大。他假如傲慢、脾气大、又接受不了这些好的建议,做错决定,他就要负很大的因果责任,就要背很大的罪业。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就了解我吃不胖的原因是什么。确实,当时看到《易经》当中“系辞传”有段话,我觉得看了真的是冷汗直流,觉得这个确实是自己的写照,“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段话是在“鼎卦”。我们看“鼎”就想到一个成语叫“三足鼎立”,它有三个脚。这段话我们就看到,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事情,他有三个很重要的他要具备的基础。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智慧,第三个是他的力量、他的能力。我们常说智、仁、勇三达德。你有这些好的优点,你才能够去承担责任。而人有勇气承担,他就不断去提升自己,突破很多的考验。

    看到这三句,自己德行浅薄,但是做领导的工作,“位尊”。“智小”,智慧、见识不足,但做的事影响比较大。力量不足,但扛的责任比较重。“鲜”就是很少,“不及”就是很少能不出事,能不遇到灾祸。那我们想这三句话其实是提醒我们,更让我们积极地去提升德行、提升智慧、提升能力。假如我们傲慢,脾气又大,很难向人请教智慧、请教经验,请教他的能力、本事。傲慢的时候,很难“见人善,即思齐”。奇怪,自己德行、智慧、能力都不足,怎么还没有出事?那是自己在花祖先的福报,花师父的威德,这个时候要“知耻近乎勇”,要赶紧提升这三方面的功夫。

    我们看到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创“贞观盛世”?他很能接受别人的劝,他不只不会生气,人家讲错了他都不指正。结果旁边的人听了都觉得替他抱不平,“皇上,他讲得太过分了,都不是事实,你怎么没有制止他?”太宗想到说,我假如制止他,他一出去说我讲一半皇上就不让我讲了,那以后可能就很少人敢这样没有顾忌地把心里的话,这些直言告诉我了。大家有没有看过唐太宗的相?你们历史课本没有唐太宗的相?你们上网去看一下,太宗皇帝这个恢宏大度,很有福报的样子。那脸宽宽的,耳垂很长,有度量,心广体胖。所以像我这么瘦要增胖,首先要从心地下手,心量要扩宽就胖得了,凡事要从根本下功夫。

    我们再深入地去理解太宗皇帝的心境,他把什么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幸福生活,老百姓得利益摆在第一位。他能够广纳雅言,他的考虑就周详,他就不会做错决策。假如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我觉得我对,你不给我面子,一生气,人家就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意见,到头来损失的就是自己团队的人、身边的人、服务的人。别人损失了,自己有没有得利益?也没有。因为随顺了自己的脾气跟傲慢,自己的德行下降、福报折损。

    确实这个太宗皇帝的故事,我也讲了应该有十遍以上。结果今天想想,自己在接受别人一些劝的时候还是动了气。所以讲别人很容易,真正要回过头来观照自己不容易。我感觉讲台是very dangerous(非常危险)的地方。就想到那句话“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很能看别人的问题,讲别人的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力都在看别人的过,当然观照自己就更不足、更弱。

    在《论语》当中,夫子教他的弟子,子贡的口才最好。口才好的人都很聪明,观察力也非常敏锐。《论语》里讲,“子贡方人”,这个“方人”就是在批评别人,结果孔子知道了,就对子贡机会教育抓到了,对他讲“赐也贤乎哉?”端木赐你很贤德了吗?“夫我则不暇”,假如是我,我在自己的德行当中下功夫去对治自己的坏习性,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暇”就是有那个闲功夫,“不暇”就是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夫子是真正做到了。

    我们看到夫子他在自学的时候讲了一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夫子每天在观照、下功夫的地方,我每天有没有德行有提升?假如德行今天没有提升,这是他最忧虑的。“学之不讲”,所学的这些好的道理,有没有深入去思维,有没有去把它用在生活、工作当中?“学之不讲”,有没有讲究这些学到的学问?

    这个我们细细想想,我们身边的人的优点我们看到了,我们效法了没有?“见人善,即思齐”,我们思齐了没有?大家想一想,做《弟子规》容不容易?你们都没反应,好像很无辜,我们得面对真实的状况。我们不是学知识,这每一句要真正去落实在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当中。真的,大家冷静想想,我们最崇敬的那个人,他身上的优点我们落实了哪一条?很宝贵,你遇到身边有德行的人,很可贵。你不去效法他的优点,不就糟蹋了这个缘分吗?我们不要说远的,我们师长很有德行,我们跟他老人家学了几年,我们效法他哪一点?假如没有,那不是把他老人家的教诲消遣消遣而已,不很可惜?受益不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