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四集

蔡礼旭,了凡四训

    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晚安。

    我们上次讲到,了凡先生问云谷禅师,命数是不是真正能够超越,命运是不是能够改得过来。云谷禅师确实是一个好老师,循循善诱、旁征博引,儒释道这些教诲都拿来引导他、提醒他。

    大家有没有在劝孩子或者劝朋友的时候,想讲个道理那句经句都想不起来,有没有这个经验?有没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然后给孩子还是给朋友说:“你等一下我去翻一下书。”可能那个磁场就不连贯了。多熏习,把这些道理领纳在心中,随时可以利益到身边的人,提起他的正念、提起他的智慧。

    云谷禅师讲到,你看《诗经》、《书经》里面的道理都说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经典如是教。

    事实上连我们这些文字跟成语都把人生的智慧流露无遗了,命运是要靠自己来改造。而我们想一想跟自己的“自”相关的成语,“自求多福”、“自立自强”都是可以靠自己的。还有哪一个成语?我现在是遇到了成语要用的时候方恨少。所以要改造命运都还是在自己的手上,在这个成语当中就可以体会出来。而假如自己造孽了、自我放弃了,那命运就越来越惨了。比方“自掘坟墓”、“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还有没有?“自暴自弃。”从成语当中就点出了这一生的命运掌握在哪里?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确实中华文化五千年高度的智慧我们应该珍惜它。

    后来还举了佛家的经典。而儒道释都是教育,所以叫儒家、道家、佛家。称老子、称孔子、称释迦牟尼佛都是称老师,不是宗教。宗教是主仆关系,是人跟上帝的关系。而教育是师生关系,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要有。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到,以前的读书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都有深入。

    就像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很不简单。雍正教育出乾隆,乾隆在位六十年。雍正十多年积劳成疾,太辛苦了。雍正皇帝对儒道释是特别的深入,他诏告天下,说道,“三教之觉民于海内”,儒道释三教的教育,觉悟、教化神州大地的百姓已经几千年的时间了。“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他们的教诲都是叫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都是相应的、相通的。这里举佛家的教诲,对于一个儒家的书生来讲,这些道理他们都是很熟悉的。提到:

    【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大家念到这一句的时候,眼睛有没有亮起来?你们已经到心如止水、一无所求。求,只要是为众生求、为自己的家庭求、为自己的国家社会求,那是一种责任心。假如这个求是为了自己的享乐,那方向就错了。享乐的人生是空虚的,而且这个享乐就是追求欲望。老祖宗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欲是深渊”,那个不见底的。

    假如有一个人他很喜欢喝酒,或者他有哪一个嗜好、哪一个欲望,然后他越活越快乐的,有没有?大家举个例子给我听一下。都没有吗?都没有。怎么全天下大部分的人都在追逐欲望?追了以后都没有人比较快乐,怎么大部分的人都往那里走?我们现在的下一代觉得人生的快乐在哪里?买贵的手机,买名牌的衣服,有没有?这个严重了,怎么整个下一代都被误导了。都像飞蛾扑火,那个飞蛾扑向火去,它会怎么样?它会死。但是它还以最快的速度要冲过去,因为它不明理,它不知道那是无底洞。

    所以身为父母、长者,一定要把孩子的人生路引对,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建设他们的人格。接着讲到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

    释迦本师所强调五个重要的戒律之一,哪五个呢?“不杀”,不杀就是不恼害他人,叫“不杀”。这个是以意译,不只是说表面上杀害人,只要让人家痛苦都算是犯了这个“不杀”戒了。诸位朋友们,今天一天下来你有没有讲一句话让人家哭的,或者让人家很生气的,有没有?有的话今天就犯戒了、就造孽了。应该学圣教的人,走到哪里要让人家如沐春风,看到我们就欢喜,这才学对了。“不杀”。

    “不盗”,这个“盗”除了偷人家的东西以外,有起占人家便宜的念头。你要占人家便宜,那个就是不义之财,这就是犯了盗戒了,“不盗”;“不邪淫”,人怎么可以去做畜生的行为?那就根本是糟蹋了自己的人格;“不妄语”都讲真话,不讲虚妄的话、不讲骗人的话,甚至更不能讲挑拨离间的话;“不饮酒”。这是五戒

    其中第五戒,喝酒本身并不是罪,而是喝酒以后会乱性,会控制不住自己,就可能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去造孽了。从这五戒来看,就可以了解到佛门防微杜渐。预防很重要,不能等事情发生了,再来收拾就为时已晚。

    当然儒家也都是强调要懂得节制欲望,不可以放纵。在儒家的经典《礼记》开篇是《曲礼》,就讲到“欲不可纵”,欲望不可以放纵。佛家讲“五戒”,儒家讲什么?“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不这样做人就叫不正常的人。大家冷静看,我们现在教的下一代有没有五常的精神?“仁”,设身处地替人想;“义”,做什么事情很有情义、很有道义,做事合情、合理、合法;“礼”,对人恭敬不傲慢,有节度不会浪费,这都是礼;“智”,有智慧,看事情看得深远。我记得我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一点都没智慧,只能看到明天放假要去哪里happy一下。这个就很可悲了,蹉跎人生很多光阴了。“信”,诚信、守信,不欺骗人。其实人欺骗人以前,首先先欺骗谁?自己,糟蹋了自己的本性。

    我们来看看这个“仁”就是仁慈,不伤害人,跟佛门的五戒一样、相应,“不杀”;“义”,不取不义之财,所以“不盗”;“礼”,守伦常规矩,不乱来,不做畜生的行为,“不邪淫”;“智”,我们刚刚说不饮酒是很有防范于未来,不要做出自己后悔的事情,不饮酒才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去做出违礼的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不饮酒”;“信”,“不妄语”,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应。

    请问大家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见过面?他们两个有没有先talk talk商量一下?没有,印证什么?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他们所见的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真理。孔子说他没有说什么,他说他所说的就是古圣先王代代传下来的真理,所以他说他“述而不作”。所以真正契入圣贤境界的人都知道这些道理,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相。他绝对不会去要版权,“这个是我发明的”,没有哦,他述而不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