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四十三集)(3)

『博施备物』,「博施」,博是广博,广施,施什么?广施德教於天下,教化天下的人。当然有在位者,比方范公孝顺,他一定让老百姓都效法他,老百姓看了感动。「黄香温席」,他是个孩子,可是他的至孝,皇上有智慧,

  『博施备物』,「博施」,博是广博,广施,施什么?广施德教於天下,教化天下的人。当然有在位者,比方范公孝顺,他一定让老百姓都效法他,老百姓看了感动。「黄香温席」,他是个孩子,可是他的至孝,皇上有智慧,他把这么好的榜样诏告天下。所以皇上懂得肯定至孝之人,肯定所有的善行,他的老百姓都去效法他们。这皇上有智慧,赐给黄香八个字,「江夏黄香,举世无双」,所以姓黄的人士叫江夏堂。有没有姓黄的学长你还不知道你是江夏堂?要认祖归宗,自己的堂号要知道。而且我去年还到马六甲黄氏宗亲,办了一个课程就是以孝道为主。他们穿的衣服写了四个大字「孝亲尊师」,你看他几千年前祖先的榜样,还在庇荫著他们,他们还在效法,「不匮」!

  你看这些至孝的行为,让后代不匮,孝行一直保持没有中断,不会缺少孝心。而且还让整个中华民族以他为榜样来学习,二十四孝不都让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学习了吗?这样的人生真有意义。他的教化,他的孝行、德行普施於天下,天下的人都知道孝,「百善孝为先」,都有孝心、有善心都有福气,福田心耕。老百姓一尽孝他就有福气,他就能够拿著这些财物、食物去奉养他的父母。因为丰衣足食,老百姓都善良,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所以可以奉养在世的父母,父母去世了也可以去祭祀父母。这是「博施备物」,老百姓有孝行,都拿著食物去奉养父母,甚至於是立身行道,成就德行、成就功业去供养父母。这「可谓不匮矣」,不匮乏财物去供养父母,不匮乏孝行、功业去奉养父母。

  接著说到,『父母爱之』,父母爱护我们,「亲爱我,孝何难」。这个喜就是要欢喜的,记住父母的付出跟恩德不能忘怀,不能忘怀成为生命的动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行、能力,以后奉献社会,让父母感到最大的荣耀跟欣慰,所以这里讲,『喜而弗忘』。我们现在差多了,现在忘得干干净净,一点芝麻蒜皮的小事,不高兴了记这个怨,怨父母,心里面都是充斥这些埋怨,都是一些小事情,记怨、记恨。所以变成倒过来了,忘恩记怨,这就不像为人子,就不像人。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父母做的哪里我们不高兴、不接受,怨气很大。看到这些经句,有羞耻心的人真的无地自容,赶紧调整,不能颠倒。『父母恶之』,父母不能接受我们,厌恶我们,可能是一时,可能我们做错了,可能我们一时他们不能认同,亲人之间有误解,这也是有可能产生的。

  但是『惧而无怨』,「惧」就是戒慎恐惧,我有哪里做得不好?就像大舜孺慕号泣流眼泪,然后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哪里还做得不够,决定没有丝毫的怨恨,而这个惧就是提醒自己战战兢兢,做得更好。古代汉朝有一个孝子叫薛苞,他好学笃行,很遵从圣贤的教诲,好学了当然他也有德有智。笃行就是求学问很扎实,学会的东西,一定去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他的母亲去世得早,后来父亲续弦,这后母不能接受他,结果他父亲跟后母就赶他出去,他也是孺慕号泣的哀求,父母还拿棍子打他。最后没办法了他才离开,住在旁边,还是不忍心离开父亲、继母。他住在隔壁,每天还回来晨昏定省、洒扫庭除,他父亲跟继母还是不高兴,又是骂他。他又不忍心让父母生气,怎么办?搬到乡里里门那个地方。你看父母不接受他,他还想到先顺,要搬远一点,搬到里门还是固定每天回来请安。差不多这样坚持了一年,父母生惭愧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至孝还是唤醒父母的善心,让他回来了,最后成为汉朝的大臣,「惧而无怨」。我记得好像还有另外一个宋朝的大臣,不只对父母是这样,他兄弟打他打到头破血流,没有丝毫放在心上。后来他飞黄腾达当了大官,照顾曾经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的兄长后代,古人那种孝悌胸怀,令人感佩。这个惧而无怨。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有了过失劝谏,但是劝的时候决定不会让父母火冒三丈,气坏了身体,不会这样,言语还是很柔和,「逆」就是不忤逆。在劝谏父母上,我们之前有讲过《论语》,夫子说到「事父母几谏」,我们复习一下,「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事奉父母几谏,这个几跟机会的机通,就是见先机,父母有小的过失,他马上能看得到去劝导,父母就不至於造成大的过失。所以子女护念父母的道德,也是非常柔软、细腻的,几谏。见父母的心志,当下不是很能接受,「见志不从」,不会太强迫父母,甚至言语太大声不会的,还是一样恭敬又敬,这一次劝不能接受,不急。《弟子规》上说的「谏不入,悦复谏」,父母比较欢喜的时候再劝。

  欲速则不达,劝到最后父母恼羞成怒,或者气坏身体就不好,有耐性同样恭敬。不违,违是止,不违是不停止,就是不停止这一颗劝谏父母、护念父母的心。因为初心就是为父母好,希望父母改掉这个不对,这一颗心不管遇到任何的困难,甚至父母的不谅解,他都又敬不违,他都不会退了这颗成就父母德行的心。我们有时候劝父母、劝兄弟朋友,劝个两次:算了、算了,你不接受算了,费我这么大气力。讲这种话就是这个心还不是真心,真心不会变。所以其实我们还是耐心不足,自我太重,念念为对方,一定尽一切的方法来帮助对方。虽然辛劳,这个劳还有忧思,虽然常常要担心,但是绝对没有任何的怨恨。这是劝谏,劝谏也是为人子的本分。

  『父母既没』,父母去世了,『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我们看在《群书治要》当中有讲到,「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它经文当中,就是「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亲」,就是说到纵使自己是非常贫穷,但是绝对不取恶人的东西,或者不义之财物来奉养父母。古人是非常有这种气节,供养父母的一定都是凭著自己的能力,一定都是光明磊落的东西,不然不可以拿去奉养父母。上次跟大家提到蔡顺,盗贼送他米,送他这些吃的东西,他接受了,人家很诚意。可是这毕竟是偷来的东西,抢来的,他把它埋了,不可以拿来去奉养母亲。所以这里我们所有人生打拼来的财物,也都是要光明正大的东西。不然父母接受我们的奉养觉得羞耻,甚至祖宗都蒙羞了,这不只没尽到孝,是大不孝。必求仁者之粟,来路是非常正确的财物,粟就是谷类这些食物。

  『此之谓礼终』,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事奉父母之礼,有算做圆满了。您看爱之,喜而弗忘;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这个都做到位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孝养父母,用力养父母之身;用劳养父母之心,很欣慰,以孩子为光荣;再来,父母期许孩子留名青史,「大孝不匮」,这养父母之志;「父母有过,谏而不逆」,这是养父母的智慧,他能改过他才能增长智慧。养父母之身心志还有慧,都是我们为人子的本分,养父母之心。古代皇帝事奉自己的太后,太后住的地方叫什么?养心堂。古代太有智慧了,是时时都在提醒人孝道、德行,还没进太后的殿堂,一看到「养心堂」,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母亲的心情?不是只有外在这些身体上的奉养而已。皇帝自己都这么干,哪有天下人不效法的道理!你们回去以后你父母住的房间,把它写大大三个字养心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