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十集)(3)

举个例子,有一个很孝顺的媳妇,她婆婆有时候难免,人都有七情,有时候会发脾气误解她、骂她,她先生在旁边都为她抱屈:有时候我妈误解还对我太太很凶,结果我太太一点都不生气,马上跪下去:妈,我错了、我错了,

  举个例子,有一个很孝顺的媳妇,她婆婆有时候难免,人都有七情,有时候会发脾气误解她、骂她,她先生在旁边都为她抱屈:有时候我妈误解还对我太太很凶,结果我太太一点都不生气,马上跪下去:妈,我错了、我错了,你别气。我们听了很感动就访问这太太,你婆婆误解你,你一点都不难过,还马上跪下去拍拍她的后背:别气、别气了,妈,你那时候是什么心境?她说我看婆婆生气,年纪这么大,一生气多伤身体,赶紧让她气降下去,跪下来拍拍她的背。一个巴掌拍不响,媳妇都不气了,慢慢那气不就下来了吗?那气会愈来愈大,就是愈骂愈来劲愈来愈气;一个不气、一个气,马上气就慢慢降下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您看这个媳妇不都把真理讲给我们听了吗?明儿还生不生气?你念念为对方想你气不起来。你看一生气适得其反,你的好意,对方不能理解,最后看到你就去上厕所了,你跟他就有隔阂了!

  所以言语是学问,包含言语是很有影响的,整个家庭的气氛,就在父母的言语,妈妈言语柔软这个家很温暖;妈妈言语苛刻,这个家的气氛很诡异,每个人进来好像做贼一样很怕,无形的压力。包含你是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个读书人一辈子讲错一句严重的话,一生清名毁於一旦。最近有一些政治界的人在那里讨论,经典能不能读?居然有人说,经典过时了,不能读。他这句话造多少孽,大家用电脑算得出来吗?人现在是狂妄到什么话都敢讲。几千年来的圣人,孔夫子是圣人,他有没有说经典不能读、不用读?孔子说什么?「述而不作」。所讲的要跟古圣先王的经典相应,不能乱讲话。现在后代不读经典,狂妄到这分程度连祖宗的智慧都否定掉,这不得了!人不学道理,愈有地位造的孽愈重。

  所以我们今天就讲四分半钟,谨慎复习一下就好了。网路上,我们有把上一次讲言语的powerpoint那些纲都有列出来,包含那几节课也有挂网,大家可以重复去看这些经句,就入心。学习不可能一次就全部学会,还是要重复学习,学到领纳好好去力行就对了。

  谨慎,第一个你的言语影响下属、影响下一代,所以你要保证每一句话都跟真理相应,不然就误了孩子、误了下属,还误了朋友。我们还曾经听说,有人居然劝一个年轻人:你不用这么孝顺你父母。这种话还敢说出来,你怎么这么傻,这么孝顺父母干什么?孝顺父母都变傻?人这个讲话都不负责任的。我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学长也误了我四年,学长在我到学校第一天告诉我,大学叫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我一开始进去觉得大学就是玩的,最黄金的岁月就这么丢弃掉。每个人讲话都要负责任的,有一句成语叫「三缄其口」,话到口边留半句,事临头上用三思,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绝对每一句都跟经典相应,今天才不会造业,今天讲的话误导了人那就是造孽了,所以第一个学孔子「述而不作」。第二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凡出言,信为先,言语要谨慎、要守信,就不会随口讲、乱开口,然后妄语、诳语就不敢这么做了。

  第三谨慎在哪?「事非宜,勿轻诺」,不可以随便答应人家。第一个讲话的时候,在事非宜,勿轻诺当中,讲话要保守,不要太过,现在人讲话都是没问题、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愈说没问题的愈有问题,「轻诺者必寡信」,因为慎重的人,他讲话不会满,他会留有余地,这个都是判断。你一听他说没有问题讲三次,你高兴得不得了,最后都出状况。「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有人生阅历很稳重的人,他讲话都是非常慎重的,他没把握的不敢答应你,他一答应你,哪怕头破血流他一定给你干到底。这就是古人读书人的气节,不轻易答应,只要一答应了上刀山、下火海他都不会拒绝。我们现在是轻易答应,然后又轻易给人家找藉口回绝了,那就很难建立信用。再来,人什么时候勿轻诺?情绪起伏很大的时候不要随便开口,比方高兴得不得了:好好好,可以、可以,没问题。一答应了,你忽略掉这个事情,可能还牵扯很多你自己的同仁,可能他们都不方便,或者已经很累了。你一高兴就随便答应人家,造成家人、可能造成团队的困扰,都是因为轻诺了。

  再来,面对每个因缘,你要答应人家八个字要记住,哪八个字?你要评估一个缘分、一个事情,你能不能去负责承担八个字,「度德量力,审势择人」。老祖宗讲话都是根本,你要成就一件事首先德行要够,不然绝对愈帮愈忙,度德。纵使有德行要考虑这一件事情,我的能力具不具足?好心会做坏事。你心地很好,可是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不是你专行的,硬著头皮,打肿脸充胖子会出事的,量力。再来,你有德有力了,还得注意形势允不允许,比方法律、比方整个地区的风气人情,现在允不允许你这么做,形势要考虑好。包含入乡问俗,你到了这个国家,它的风土、民情、法律,你都要了解清楚。假如你不了解形势,违反它的法律跟风土民情,可能你做一次,把圣教在这个地方的机缘都毁掉。你是好心,可是不会审时度势,就造成很大的副作用、流弊,这审势。比方有些地方法律规定,聚众不行的,你要申报;你太高兴,反正每个人都受益多好。一下子三千人来了,公安局马上叫你暂停,以后说这里这些活动先都不要办了,那你不就害了人家一个地方文化弘传。所以好心还都要遵循做事的原理原则,审势。

  择人,你要答应事情,而事情靠谁做?成事在人。这件大好事,你找错人做了,最后做坏了,留下多少遗憾,甚至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就是因为选错了人。当有好的机缘出现,真的没有人,决定不能勉强去做,他缘不成熟,福不够,你硬做了最后麻烦更大。这么好的大好事,你找一个傲慢的人、名闻利养特别重的人,完蛋了,把一个地方的好事全部都给搅乱掉。大家看尧帝为了找一个天子找了多久?二十八年!所以我们可不能认识这个人三天,他怎么这么好一下就派个重要工作给他;他讲得太精辟了,来,马上让他上去讲。有,太容易激动,这个人还没看清楚,事情就做上去了。「不以言举人」,你不能听他讲几句非常有道理,你就让他跟大众讲话;不因为他讲得很好,就推举他做大事负责事情。「不以人废言」,也不会因为你对这个人有看法,就把他所有的话都否定,那是自己的心胸太小,好恶、爱憎太强;人家哪怕是你的仇人,讲的跟经典相应,都应该听。谨慎,事非宜,勿轻诺。

  第四谨慎,「见未真,勿轻言」,团体里都容易因为没有看清楚然后就传,最后跟事实差距很大,当事人觉得很被误会、很被误解,最后可能一辈子这个心结都解不开。所以看到事还要先冷静,不要马上整个情绪就被这些传来的话,都带动起来,气得半死,去找那个人骂两句理论,最后才知道不是这样来不及了。所以人要冷静,要冷静字都写错了,你看人一激动的时候搞不清楚自己写错字,随时要心平气和。应对言语、应对事情一定心要定、要平和,以静制动,以缓制急,事缓则圆。尤其带有情绪的话,不要急著马上去说,都会愈搞愈冲突。以沉制浮,沉著稳重,调伏急躁、浮躁。以宽制褊,面对他人的态度,用宽容来包容他的偏激狭隘,不要跟他计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