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单元,是「臣术」,就是为臣之道。前面都讲为君之道,事实上人生扮演好每个角色都有它的正道,夫有夫道、妻有妻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为人子有子道、为人父有父道。所以遵循这些道都是大自然的法则,不逾越去做,人流露的就是德行。为人臣者要能辅正、辅弼好君王,他的德行一定也要君王佩服,才比较容易听他的劝谏。假如臣子的德行很不好,君王听他的话,可能都不会很认同;先有好的德行,让领导者信任,这样才能听进劝告。 我们看第五册七百一十二页,为人君者,他必然为人臣的时候也是做得很好,他为人君才有基础。他自己做臣子都做不好,他怎么教导底下的人做人处世?一个人连儿子都做不好,他能不能做父亲?那他就没有办法教育他的儿子做人,教育他的儿子为人子之道。所以很好的主管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他有很好的德行、能力,以至於他能时时设身处地,因为他自己是过来人,都有那些处世的经验、做事的经验。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学历都很高,但事实上做人的积累不够,可是又不认为这样。我们看从师范学院毕业出来,都觉得自己可以当老师,其实这个认知是有待商榷的。要为人师者,必是个好学生,圣贤夫子的教诲他都没有好好去做,那他当老师要教给学生什么?也是要教给学生为人弟子之道。他自己都做到,他讲起来就侃侃而谈。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期许自己以后是个好的领导,当然眼下一定要先尽好自己臣子的本分。 而往往一个人同时是领导,也同时是下属,属於不管是高阶、中阶、基层的主管,可能他上面都还有领导,既是人家的领导,又是人家的下属。有一段在《从政遗规》的一段话很好,提到君子事奉他的上位者,「必忠以敬」,他很忠诚,表现出来对领导者恭敬。大家看到敬字,不要想就是对领导百依百顺,那敬就变成相上的敬。真正恭敬领导,是以道德、以天道来鼓舞领导者、来期许领导者。我们看魏徵常常在谈话当中,都期许唐太宗先生能真正成为留名青史的好皇帝,这是真正恭敬他;不是他讲什么都顺著他,叫恭敬。恭敬他的德行、成就他的德行,这也是敬,必忠以敬。我们看魏丞相常常当面指出唐太宗的错误,那是成全他、成就他。可是魏徵大人会不会回到家里,见到这些老百姓就说,皇帝很不好,会不会这么说?不会的。他绝不会说自己君王一句不好,给老百姓、给他人听的。讲他的不对是为了爱护、辅助好他,念念想著怎么样帮助他,怎么可能会去讲他的不好。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念念都是为领导者著想。 就像范公那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今天念了好几篇古文当中,最精辟的一句有没有?你们又没反应了,今天磁场不错,刚好都念到。我们冷静来看,我们自己现在在团体当中,这几个字我们自己有没有放在心上?比方忠,什么是忠?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去做自己的本分,去利益团体、利益领导者这忠。「教人以善谓之忠」,这就是我们扮演每个角色都有劝谏的本分,这在《孟子》当中提到。我们尽力了吗?我们劝了吗?假如我们还没尽力、还没劝就开始先抱怨,那我们臣的本分还差得很远,人都做不好,还要求更高的境界就不大可能。修行,很多高智慧的人都是提醒我们,要从尽伦常本分开始,敦伦尽分;不然修行就落空,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心态都不对。所以修道就是修这颗心,符合伦常大道,符合真诚、慈悲,真诚、慈悲在哪里?anytime。你们一个礼拜没有见到我,默契有点退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还是出在我的身上。 所以大家看圣贤人这些教诲,都是提醒我们这些忠敬,「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离开我们就不是在修道的状态了,一离开就是被习气控制住的状态。所以「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对待底下的人,「必谦以和」,非常谦虚然后和气待人。自己带领一个团队,《孟子》那句话值得我们去推敲,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请问大家如何达到人和?这思考很重要,假如我们不这么思考,《孟子》这段话叫知识,考试的时候可以得两分。但对人生有没有帮助?除非你有所领悟,把它落实在你的生活、工作、处世,自己跟他人一定有受用。我们很和气,整个家的氛围不就很团结和睦了吗?我们脾气很大一走进家门,整个家就马上冷却到零下二度C。 大家看和字,和字常常跟哪个字合在一起?和谦,代表要让人家感觉很舒服,我们一定要谦卑待人和谦;和平,不能大小眼,家里就不平,团体就不平,和平。读过《了凡四训》的人要处罚,「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你看合爱合敬。还有没有?中国字很有味道的,比方你要领会一个人什么是忠,你把跟忠排在一起的字体会体会,忠信、忠诚、忠义有没有?你把它排一排,那个忠差不多可以感觉应该怎么来体会、来落实了。和爱、和敬、和善、和睦、和谐,你们都没有反应,我还觉得是不是我讲错话了。大家看,我们真的有平等心,用恭敬,念念恭敬人,为人著想,爱护他,不要得罪他。这个善就是时时都是善意对人,没有丝毫的对立、恶意,然后和睦、和谐,有这样的心态那是真正好的干部。为什么?时时以大局的和谐著想,只要他一开口都是要化解团体当中的,这些不愉快、纷争,他能调剂人情,安抚好了,再提起他人的正念。 大家做过和事佬没有?首先你要先关注他:别气、别气了,气伤身体不好,来喝一杯黑木耳汁防止高血压。调剂好了,其实真正一个人他人事的问题,他要真的能够平和下心,不要有情绪,解铃还需系铃人,他自己得转念。不然一直盯著别人的错跟人家对立,他自己讨苦吃了!你说可是他有错。《了凡四训》上说「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我们自己还没做好、没感动他,不然都落入成见、落入指责,这都不是理智的状态。说得简单,在境界当中容不容易?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大家这句话都有记起来,改天刚好在讨论、在开会的时候,突然看到剑拔弩张,你就抓一个keypoint,抓一个刚好大家都没讲话的时候,你就念出这句话,「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念完之后说来喝杯茶,你要赶紧去倒茶缓和一下情绪,大家:对,这句我听过,然后冷静想想,当下的状态。 最近我感觉苏东坡先生那个故事,很有深意,「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其实当我们在指责别人脾气很大的时候,你说我们会没有犯错吗?我们在这种境缘当中都不理智了,我们会没有犯过失?可是却看到别人过失就硬咬著不放,包含觉得人家:他就是不团结,他就是分自分他。当下讲这个话不就是在分自分他了吗?是不是这样?对,心中有粪,见人是粪。说人家分自分他,当下这个话不就在搞团体分自分他了吗?所以修行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圣教叫内学,时时能观照得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是正还是邪、是对还是错,一转念才有可能转境界。依报随著正报转,改掉习气,诚意正心,家就转了,团体就转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