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君道」谈到最后一个重点,是「审断」,最后这一段是景公问晏子。古代离散百姓,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犯的、常见的行为是什么?等於是说这一段是提醒君王,能不能审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带领国家走向兴盛、还是衰败。对国家要审断,治家庭也要审断,其实这些标准在家庭当中,家庭也有国君,「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是带领著整个家庭,他也要行为孩子的示范榜样,建立起好的家道。所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己要先在德行当中下功夫。而「审断」是勘验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跟经典、跟道德相不相应?这个要看得清楚。 所以我们走在修行的路上,要常常要能勘验清楚自己真实的功夫在哪里。老子说到「知人者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是智慧;「自知者明」,我们要先有自知之明,才有可能知人,看得清楚人。因为我们二十四小时跟自己在一起,我们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要看别人就不容易。比方我们的内心有好恶、有爱憎的话,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没有发现我们的心念偏了,那心偏了看什么人事物难免都有偏颇,那怎么知人、怎么知事?所以修身、正心,是治家、治国重要的大根大本在这里。我们看这段也是审断我们自己立身处世,有没有同样犯这些习气,进而赶紧去修正。所以我们学习古人这些教诲,重要的态度,就是每一段我们自己是当机者,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假如在学「君道」的时候,心里都想那是当国王的事情、当天子的事情,那可能受益就有限了。 我们来看当下晏子: 对曰。国贫而好大。】 国家贫穷,但好大喜功、好虚荣、好面子,已经很贫穷了还常常挥霍,那铁定这国家的经济就会垮掉了。所以同样的,一个家庭决定也不能家贫而虚荣、好大喜功。我们仔细观察,一个人很好虚荣、很会花钱,都跟他小时候成长的习惯有关系,很多孩子家里面小时候挺有钱。比方从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家道衰落下来,没有那么有钱。可是这些年轻人二十几岁他花习惯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当父母的人、长辈的人,经济宽裕的时候,还是不能让孩子奢侈乱花钱,不然会误了他的一生。谁能保证他一生都是有钱花、富裕?而且只要小时候奢侈,福报铁定在他成年的时候花光了!所以小富从勤俭,勤劳、节俭他这一生的福才能保持下去,从这一句我们看到不能虚荣。父母要很敏锐,孩子的心形成了什么人生态度,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孩子都七岁、八岁了,长了他什么善?救了他什么失? 而且人只要勤俭,他就懂得惜福,他就不张扬,所以这俭就很多美德。节俭的人他省下来钱,他可以去帮助别人,增长他的仁德之心。台湾陈树菊小姐她是卖菜的,那一把菜才赚一点点钱,可是她一生捐了一千多万。节俭的人有没有仁慈心?当然他父母要引导得对,他就有仁慈心。他省下一些钱,父母适时的让他去了解民间疾苦,他就可以去帮助他们。节俭假如变吝啬就不好、就不仁了。节俭的人他不贪心,所以他有道义,不义的事不能去贪。节俭的人礼很恭敬,恭敬金钱,节俭再去侍奉他的父母,这就是有礼、懂事了。节俭又传给后代,他有智慧,「勤俭为持家之本」。但是我们现在冷静看,现在把勤俭教给孩子的比例高不高?不高,「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所以爱假如没有智,没有悲智双运,想利益孩子、利益他人,都不容易。我们看这第一点,就很提醒我们不可贪名、不可虚荣。再来: 智薄而好专。】 您看所有的句子,最后都回到修身跟修心上,智慧有限,还非常自专自大,这就是傲慢起作用了。其实我们想想,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我们有什么好傲慢的?包含《三字经》讲的,「昔仲尼,师项橐」,才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会的,夫子不会,向他请教。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讲这句话是他做到了,所以他是圣人,做到再说是圣人。我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除非我们把傲慢放下,不然这一句话还是知识而已。所以这些教诲,最重要的能入心,变成我们的心境,变成我们的态度,这句经文就利益。所以俗话讲的「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傲慢真的转成谦卑,气质一不一样?你们怎么陷入沉思?气质铁定不一样,为什么?相由心生。 而且这一句话,再从我们自己的人生来省思,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二、三代人比较缺乏。坦白讲我们现在学都叫补习有没有?就是不足在补习了,那我们怎么可以学一些,感觉态度好像比人家懂很多,甚至於问人家,你学传统文化多久了?半年。半年!我都学八年、九年。告诉大家,不能只看相上的东西,八年、九年要有一句入心才受益。可是人家才学半年,可能他是孔子的后代,人家家教很好,你不能看相。而且真实的学问是自卑而尊人,时时能尊重他人这才是学问。为什么会尊重人?因为他真正认知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一切人、一切灵性都有明德、都有本善,他都有圣贤人的明德,怎么不值得尊重!你说可是他有坏的习惯。那是习气,又不是真正他的明德。我们都学了,要用真实的去看人,不要用他的虚假,不要看著他的习气,对他有成见,那变成我们迷了,著相了,著在他的习气,看不到他的真心了,那叫认假为真。 韩愈先生又讲了一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术业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功夫,厨师他厨艺很厉害,他是工匠他雕刻,水电工那些能力,我们假如没有涉略,没有深入,我们也不会。所以每个人体悟不同,每个人的生活能力不同,他谋生活的专业能力也不同。包含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学习的君臣关系,有没有说学传统文化的人,就一定很清楚君臣关系?诸位学长,我们这一段时间都是谈「君道」,从方方面面来了解,一个为上位者、一个为领导者应该遵循的道德,看了以后觉得满身过失,我自己都没做到。所以才说不学不知道,学了吓一跳,原来比起经典,俗话讲差得一万八千里。可是自己没有学这些经典,还自我感觉良好,对,我对人都挺笑脸的,可是那些伦常自己不懂。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学问其深无底,其广无边! 我们学传统文化,甚至在跟人家分享授课,大众看到我们很尊重,很恭维我们。这个尊重、赞叹、恭维,对我们有没有影响?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赞叹不醉人自己也会感觉很舒服。我们几次跟大家有提到,夫子讲的「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你们都不配合一下,我算了一下,这句话已经应该是第五次出现,它还没达到二十一次,我要到二十一次的时候才会伤心难过。您看那些肯定、赞叹的话,听了很高兴,想一想我真的有这么好吗?不然慢慢的自己都错估自己,就审断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功夫在哪里。大家都恭敬,恭敬到最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行,管理也行,做什么事都没问题,只要有《弟子规》、有传统文化万事OK。不是的,术业有专攻,还有人生经验、历练那是很宝贵的东西。理有顿悟,事要渐修,坦白讲我们学经典的时候,顿悟了没有?知道而已!有没有悟道?往往发生一些事情自己做错了:原来经典就要用在这个地方,那叫悟道。好,原来就是要这么用,下次用出来没有?也不一定,悟道跟做到,它还有一段起起伏伏、进进退退的时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