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九集)(5)

好,这是我们讲到第七句,好名这个问题,而在历史当中,因为好名而亡国的例子,还不在少数。有一次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对著身边的近臣讲到,国君像个容器,我们讲到这里,大家要想到国君像个容器,老百姓就像水

  好,这是我们讲到第七句,好名这个问题,而在历史当中,因为好名而亡国的例子,还不在少数。有一次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对著身边的近臣讲到,国君像个容器,我们讲到这里,大家要想到国君像个容器,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所以水变成什么形状是容器决定的,唐太宗很有学问,他很会譬喻。这段我们要进一步用在自己身上,君是容器,父母也是容器,孩子是水;老师是容器,学生是水。这个君亲师道理都是相通的,您不要我们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老半天:都是讲皇帝的,不干我的事。那这就不善学,这样我就很对不起大家,就浪费大家很多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不可以糟蹋大家的时间。《大学》里有一句话,「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你看桀纣残暴,影响人民,人心也是比较残暴;尧舜仁慈,那个时代的人受他感化也很仁慈。太宗皇帝讲到「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老百姓的行为受到领导者影响很大,叫上行下效。

  接著他举例到,魏、晋、南北朝,南朝的梁武帝大家认不认识?跟他熟不熟?应该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熟了。梁武帝曾经接见达摩祖师,想起来了,见到达摩祖师:大师,我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有没有功德?大家你看这个例子,梁武帝虽然修行了一辈子,名放下了没有?挺辛苦的,这个名不放下有多大的危害?连圣人在面前都留不住。不然,假如他不好名,达摩祖师东来第一个得度的人是谁?梁武帝,但是他机会错过了。所以要放下名闻利养,才能得经教的真实利益,不然会隔一层不相应。达摩祖师是直心,不讲妄语,马上告诉他,「并无功德」。这个功德它是不染著的、不贪求的心,是清净平等的心才叫功德。所以没有功德,只有福德,做的善事,但心染著了,只能积福,不能有功德成就真实智慧。那个时候梁武帝特别学习佛法跟老子的教诲,本来是好事,但是假如学习圣教,也贪一个名:你看我多认真,每天读经、听经用功十个小时。讲的时候还志得意满,其实在讲的时候,本身都已经是名闻利养的心。很努力修行都是要修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好名的障碍是相当大的。

  当时候梁武帝父子,他们对这些圣人的教诲,并没有能真正深入体悟力行,反而著在这个要听经,常常去讲经,忘了敦伦尽分。连国君应该做的一些事都荒废掉了,该上朝、该理政、该了解百姓疾苦,适时把仁慈博爱落实。结果最后变成,梁武帝常常到同泰寺,自己亲自讲佛经,然后百官也不在朝廷里开会,统统带著高帽子,还有穿著官服,都到佛寺里听梁武帝讲经。每天谈的这些空的道理,其实好名的人很难把空理谈清楚;要心地清净,才能把空相、宇宙的真相讲清楚。就变成执著了,正事不办、军队不练、国家的政策不落实。后来底下的一个臣子叫侯景叛变,带兵打进来,结果尚书郎以下的统统不会带兵,狼狈逃走,甚至在逃的路上死去的人非常多。你看忽略了整个国家的建设,结果兵乱,死伤惨重。所以很多大修行人提醒我们,修行不能落在这个虚名上,一定要从敦伦尽分落实起,从尽自己的本分。不尽本分,我们就不能给社会一个好榜样,怎么还能弘传圣教?要做尽本分的事,让天下人都看到修行的人,统统是演什么像什么,当母亲就是个好母亲,当领导就是个好领导,当老师就是个好老师,当医生就是个慈悲为怀的医生。人家一看学圣教的人好!就以他们为榜样了。

  梁武帝跟他的孩子被侯景逼到饿死了,没东西吃。后来他下一个儿子继承叫孝元帝,在江陵这个地方即位,在湖北一带。他又再讲《老子》,就一直在那里讲,百官就一直跟著他听。北方的异族又带著兵马下来,就把江陵攻陷了,君臣统统被关在牢里面。那时候的读书人,庾信很感叹:宰相把君国大事当儿戏。这些为官者把清谈当作国家的重大政策的,就谈玄说妙,把它当作可以拿来做国家的重大决策。唐太宗讲到这里说,这些情况实在值得借鉴,那就他学习这些经典变成好一个名,还讲给人家听而没有强调实践,所以好名还是很大的祸害。你看举的这几个例子不就把国家都给毁掉了吗?唐太宗说到,我所喜好的,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这是很好的治世教诲。当然正确的了解老子跟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一定也能把国家治理好,只是他们误解了又好虚名,这样就会有祸患。所以唐太宗皇帝讲到,有了这些周公、孔子、尧舜的教诲,他是如鸟有翼,如鱼得水,而且决定不可以一刻离开这些教诲。所以鱼离开水就活不成,这是太宗在贞观二年有感而发。

  刚刚我们谈到修行要从敦伦尽分下手,曾经也遇到一些同道,听他们谈到有一些修行的人,比方当家庭主妇家都不管,说要去修行,结果搞得全家很不安,这反而会让社会大众误会经典、误会圣教。我实际遇到的还有一个例子,让我听了是怵目惊心,而且是一个地方的副教育局长跟我说的。这个副教育局长讲到,我们那里有一个幼儿园的园长,幼儿园的事不管,跑到一个千年的古刹去修行,说在千年古刹修行做好事,功德大,然后自己的幼儿园搞得乱七八糟,几百个学生不管。这个现象,可能是因为她没听过梁武帝的故事,没有得到借鉴。这也是提醒我们在学习中华文化的时候,决定不能落到讲一大堆理论,而没实际落实在家庭生活、工作当中,就不好了,造成误会可能都断了别人闻圣教的机缘。

  我们看到下一句,是在第三册的三百三十三页,我们一起念一遍。萤幕上看得到字吗?「古之人曰」,我们一起念,预备起: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

  我们看到这一段也是很感佩,在古代他们对於治国都有很正确的认知,甚至知道牵一发动全身,整个社会它是一体的。一个农夫没有很好的耕作了,很可能就有人要挨饿了,农夫他的天职耕作。一分一秒都不差,刚刚我们讲到的重点,真诚可以感应、可以感通的。好,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11/6/2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09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