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九集)(4)

所以上面以言语觉得就是治理好团体,下面的人又觉得讲话特别有口才,叫做学问,那他们就在那推敲,如何把口才愈练愈好。所有人用的功夫统统在虚名上,都不在实事上,他怎么增长智慧跟能力?这叫用错精神。我看到这

  所以上面以言语觉得就是治理好团体,下面的人又觉得讲话特别有口才,叫做学问,那他们就在那推敲,如何把口才愈练愈好。所有人用的功夫统统在虚名上,都不在实事上,他怎么增长智慧跟能力?这叫用错精神。我看到这句为什么印象特别深?因为我第一次在北京一所大学演讲,第一次,第一天讲完下台来,当我要回家,在校园里走还没出校门,有一个大学生很激动冲上来找我,男的。结果开头第一句话跟我讲:蔡老师,你的口才真好。大家注意,我讲了两个小时,他关注到什么?口才。两个小时我们讲的,都是老祖宗五伦当中的道理,没有一句触动他的心灵,当然这要怪我真诚心不够,留在他心中的没有这些经句,居然他羡慕死了口才。那你就看现在下一代年轻人,到底他注重的是什么?您看我们上一代没把他带好,下一代的人对於什么重要、什么是其次颠倒。「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在都是拼命要增长才华,但是德行没有提升,最后在这个社会的大洪流当中,他德行就撑不住,就会抵挡不了很多诱惑。

  这段提醒我们,确实用讹伪,讹诈虚伪是不可能让天下大治的。所以接著,「夫圣人之修其身」,圣贤人修养他的德行,「所以御群臣也」,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古圣先王,能够领导统御好他的群臣。进一步「御群臣也,所以化万民也」,他把群臣都带领好了,各司其职,又很好的照顾好百姓。「其法轻而易守」,这法律没有严刑峻法,老百姓容易遵守。「其礼简而易持」,他这些礼仪的教化简单容易,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受持、落实。重点也在他所有的治理,都是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著想。「其求诸己也诚,其化诸人也深」,他求之於己,反省自己反省得非常真诚深刻,而他这态度感化他的人民跟臣子,也会很深刻,这是互相交感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年,遇到蝗虫的灾祸,蝗虫都在吃这些庄稼谷类,他出外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况。他抓起一只蝗虫,他说到,这些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没有粮食,老百姓就饿死了。百姓假如有罪,在於我一人,是我没把百姓教好,所以你们不要吃这些谷类,降祸於老百姓。他对著蝗虫讲:你们假如有灵知,你们应该来咬我的心,不要去伤害百姓。讲完就要把蝗虫放进嘴巴,这个动作一做,左右臣子马上喊到:陛下,不可以!你吃下去到时候生病了怎么办?怕蝗虫里面有什么细菌、还是什么的,你这样吃会生病。唐太宗说到,我就是要让它降罪於我身上,我还怕生病?话说完就吃下去,结果也很奇妙,他这么做了以后各地蝗害就没有了。所以您看在这个历史当中,一个国家最高领导者至诚的反省,天地都动容,灾祸都能化解。这不是唐太宗那个时代是这样,清朝离我们最近的康熙、雍正、干隆时代。像康熙皇帝的时候,几个省旱灾很严重,康熙皇帝亲自几天前就斋戒沐浴,最后以至诚的心到天坛祈雨。当要去的时候万里晴空,都没有下雨的迹象,等到向著上苍念疏文,念完了就发现天象在变,等回到宫里就下雨。然后接连一、二天从各省几百里加急的奏摺传回来,各地都下雨了。所以老祖宗是印证宇宙的真相,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人与人相处也要靠至诚的心来交感,来感动彼此、来更团结,为利益大众的事业而努力。

  接著「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苟非其道,治不虚应」。这也是强调就是有这样的人,他做出来这个道义的行为,就能感动百姓,也效法他的德行跟行为,就能有这样的一个回应。「是以古之圣君之於其臣也」,所以古代的圣王国君,对於他的臣子,尤其是身边一些大臣,「疾则视之无数」,生病了无数次去看望他的病情。魏徵丞相在临终之前,生了一场病,那一段时间唐太宗皇帝就不知道去看了多少次。时时念著这个大臣,对他、还有对整个国家的贡献,念他的恩。唐太宗很多次在宴请群臣都是说到,这个贞观之治,多亏了魏徵这样的忠臣,都是念恩的。「死则临其大敛小敛」,这个大臣死去了还是很不舍,他在办丧事过程,大敛、小敛都要亲自去。「为撤膳不举乐」,这个大臣离去了他很怀念、哀思,吃饭都不奏音乐的,这也是他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魏丞相去世的时候,唐太宗皇帝五天没办法上朝,罢朝五日,这种君臣的情义,真是千古绝唱,演到了淋漓尽致。

  「岂徒色取仁,而实违之者哉」,这样的情感、情义怎么只是表面行仁义,而事实上行为违背,绝不是这样的。「乃惨怛之心」,这个字念达,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元旦的旦,惨怛就是他的悲痛之心,「出於自然,形於颜色」,古人特别重情义。「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世间没有一种自然真情流露,而不感得人家的真情流露,都是这样的;决定没有说,自己不真诚还能感得别人真诚的。假如真的是「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表面仁义,事实上不然,「谓之虚」,这个人的行为是虚伪的。「不以诚待其臣」,不以真诚对待他的臣子,「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自己不真诚,还要求、期盼臣子对他真诚来事奉他,有这个想法叫做愚昧。其实人愚昧,最直接的就是不明因果,因果都搞不清楚,没有种因哪可能会得结果?那不就整个自然都颠倒了吗?真诚是因,感得别人真诚是果,所以他不真诚还要得到真诚,就是愚昧的认知。「虚愚之君」,虚伪愚昧的君王,「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不可能得到臣子、老百姓拼死效力於他,他感不得的。

  「故书称」,这《尚书》讲到了,「君为元首」,您看国家元首这两个字从《尚书》出来的,元首就是头。「臣为股肱」,股是大腿,肱是上臂,都是身体最重要的部位。「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期望他们相互配合是融成一体,然后来让国家安定大治。期其一体相须而成,这句话我们用在自己的家庭、团体当中,夫妻也要一体,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易经》当中也告诉我们,「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力量就非常大。相须而成,互相配合、互相需要然后成就家业、成就事业。而能够融成一体至诚对待,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真诚,来带动身边团队的真诚。所以人生在世,不管在家庭也好,或者在自己工作的团队也好,都要想著从我做起,想著如何利益家庭、利益团体,不枉费这一段难得因缘。我们不是在家庭里去要求、去指责,也不是在团体里面去指责。我们不忘初心组织家庭,是要给这个家幸福的;到团体服务,是要更好的去尽我们一分对社会的责任,这是义的人生。道义的人生对任何人、对任何因缘,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要求在里面。也唯有没有一丝一毫的要求、指责,真诚心才会现前;夹杂这些贪瞋痴慢,真诚没法现前。所以问题都在我们的真诚心还没现前,才不能转身边的这些缘分。曾国藩先生讲的「一念不生是谓诚」,就一个妄念、一个习气都不生,真诚就现前,不起贪瞋痴慢这些念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