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九集)(2)

我四年级,母亲调到我们学校,我读的小学,我那个时候的成绩差不多都是二十名左右,中等成绩。老师的儿子等於前三名,好像变成不成文规定,可是很奇怪,我妈妈从来不逼我的成绩,考不好了:继续加油,对我笑一笑。

  我四年级,母亲调到我们学校,我读的小学,我那个时候的成绩差不多都是二十名左右,中等成绩。老师的儿子等於前三名,好像变成不成文规定,可是很奇怪,我妈妈从来不逼我的成绩,考不好了:继续加油,对我笑一笑。每次我考不好,我也有良心,大家看得出来,每一次我都停在我们家二楼楼梯口,一听到我爸的摩托车声,我就负荆请罪站在楼梯口。我爸走上来,我就在楼上给父亲忏悔:爸,这次又考不好。我爸爸还是笑一笑,真的都是笑著说的:加油、加油。但是很重要一点,父母本身养成了读书习惯,吃完饭休息一下,我父母都是看书。我们三个孩子也习惯饭后就是看书,饭后歇一会儿然后就开始看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父母又很有责任感,孩子慢慢他也会有责任感,所以他读书是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是人家推他的。最后习惯养成了,动力也慢慢出来,哪有说成绩不好的道理!这不是逼出来的。所以很微妙,父母很用心、很好学,又不骂你成绩不好,愈不骂我就愈想被骂,好像觉得被骂了以后,罪过比较轻一点;愈信任你,你就愈不想糟蹋父母的信任,所以真心感得孩子的真心。好名的心孩子就感得压力,甚至变成他也好名,你的人生很累,他的人生更累。所以这个好名最后慢慢的就变成要作假,博得好名声。现在人生活得累,真的找到这个原因,放下就轻松很多。

  而这个领导者他自己作假要博美名,「而奸臣以伪事应之」,他身边这些谄媚巴结的臣子,也是以作假来应对他、来糊弄他。好像我们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国王的新衣》,大家记得不?你看那个给他做衣服的人说,我做的这件衣服很轻,质料很好,而且要聪明的人才看得到这件衣服。这个国王想看得到才是聪明,看不到就笨了。他的臣子了解到这个情况,他派他的臣子去看裁缝师做衣服,大臣一看什么都没有,裁缝师继续在那里:你看到没有、看到没有?最后他也嗯、嗯,看到了。就这样每个人都不想人家觉得他笨,就这样撒一个瞒天大谎,所有的人都说看到。有一天新衣穿上,这个国王想说:我看看全老百姓哪个人笨、哪个人聪明,我给他测试一下。自己就穿著新衣走出去。我们不要测别人笨、还是聪明,自己都搞不出自己笨、还聪明,还能搞清楚别人笨、还是聪明吗?

  「欲知人者先自知,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自己都自身难保,还每天想著要帮别人。「欲救人者先自救」,我们每天还烦恼丛生,还要帮人解脱。所以他走出去,老百姓看到了,因为也听说看得到是聪明,看不到就笨,所有的人在那里喝彩:好漂亮!突然一个小孩很天真,眼睛水汪汪的跳出来:国王,你怎么只穿一个内裤?羞羞脸。那个国王突然一惊真的是赤裸裸的,就把这个孩子抱回去了。其他的人很担心,他会不会很生气,把这个小孩给杀了。后来封赏这个小孩,因为他讲了实话,最后也破了国王好名、爱穿好看衣服的执著,学会了勤政爱民,要当个实在的人。您看而奸臣以伪事应之,身边的人投他所好,统统讲谎话了。

  「一人而受其庆」,假如这些回应他,算是以作假来回应他,反而得到他的赏识,一人而受其庆,庆就是还肯定他、还赏识他。「则举天下应之矣」,那其他的臣子看到了,就会接著效法,整个以假来回应领导者的风气,就会愈来愈盛了,那就变成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很多亡国之君他都搞不清楚状况,旁边的人都给他说现在天下太平,其实是天下大乱。所以「君以伪化天下」,领导者、国君以虚伪来教化天下,「欲贞信敦朴诚难矣」。而想要得到什么样的臣子?忠贞,贞是忠贞,信是信义的臣子,敦就敦厚的臣子、实在的臣子,朴就朴实的臣子,是很困难的,因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有时候我们当领导者,比方觉得身边的人很少给我们提醒,有时候遇到一些不好的状况,很生气:怎么都没有人告诉我?可能不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是我们没有受谏的态度。所以人生每一个际遇都是自己的心感召的,不应该去责怪他人,要反求诸己。是不是我们没有建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的态度?

  所以为君者,您是单位的领导者,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讲得很精辟,魏徵给唐太宗劝的这十条,「君道」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涵盖了。我们来复习一下如何?「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我念这一段最重要是要念下一句,「虑壅蔽」,怕没有人给你讲真实话、进忠言,「则思虚心以纳下」,还是虚心的态度、受谏的态度。怕有谣言,「想谗邪」,怕人家进谗言,「正身以黜恶」,你自己很有正气,这些邪气不敢影响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要很高兴了就乱赏赐、乱答应,最后就苟轻诺,进退错,甚至还带一个不好的风气,无功而受重禄就不好了。「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在执行法律,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愤怒重判臣子的罪,那整个法律就被国君给搅乱掉了。

  所以在一个团体里面,往往破坏规矩的就是领导者,就是制规矩的人反而把规矩给破了,团体它的法律跟规矩就很难执行。诸位学长,这十句要背起来,以后你遇到当老板的人,你要告诉他,贞观盛世。哪个人不希望他的事业能够兴旺?你跟他说,事业最成功的、做得最大的,在全世界有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中华民族,这公司大!这家公司曾经最兴旺的时候,唐朝贞观之治。怎么兴旺的?这一套书兴旺的,还有唐太宗愿意听魏徵、愿意听这些忠臣的劝告,劝告里面最精辟的一篇「谏太宗十思疏」。你就开始给他法供养,这个很难得,从方方面面提醒到一个领导者。所以我们这里真的身边没有贞信敦朴的臣子、下属,还是要反身反省自己实不实在、能不能受谏?

  所以「虽有至聪至达之主,由无缘见其非而知其伪,况庸主乎」。所有下属都不把实情禀告上来的话,纵使这个领导者很聪明、很贤达,都会因为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跟错误,哪里是作虚、作假他就找不到了。因为所有做的事情还要经过不断的确认、不断的修正,才能慢慢愈做愈圆满。但是假如他没有办法了解真实状况,他怎么去改、怎么去提升?所以在企业管理当中都有一个检查的动作,check的动作。领导里面有一个我们要主导、我们要指导、我们要教导,还有一个要督导,你要监督、要了解情况,下属有状况抓住机会点才能够教育他,事情出了偏差,才能及时调整,所以这个检查很重要。不能事情一交代下去,什么都不管,那最后都不知道偏到哪里去,等发现的时候可能都已经为时已晚了,最后才在那里大发雷霆於事无补。聪明的君主,假如没有臣子实情汇报,他都不可能会了解问题所在,更何况是庸主,那就更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