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在商场当中也是经营得很不错,当他听人家说师长为文化、为正法无私无我。他说听了以后,他不相信,在这个世界当中人都为自己,哪有这种人?他不相信。人家邀请他很多次,最后他勉为其难去听课了,在很大的场地里面他就站在最后面,然后他听、听,他说很奇怪,听到最后愈走愈前面去了。你看无形当中那种德行会感化人,不知不觉。他是英文教育的,华文不通畅,不大会讲,听到现在,可以用华文给人家讲传统文化。然后这些大官就跟他讲,你以前都给我讲生意,怎么现在讲教育?他说没有这个重要。他说让我用中文讲生意,我讲不出来,不会讲,要讲中华文化才会讲。我想可能他在讲中华文化都有祖先给他保佑,灵感特别多,讲生意没电了。所以为自己,祖先就保佑不上去;为一切人,这个保佑的力量就上得去了。所以后来他听课了解师父所做的事情,佩服,全心全意弘扬中华文化。那我们看榜样重不重要?太重要了。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也要是马来西亚的榜样,马来西亚的捐血女状元,捐血状元。我说女状元,好像有点对我们女学长要求太苛刻了。当然我可能扮演这个角色有点困难,因为我怕我要去捐的时候,那个小姐说,我看你还是来输血好了。大家随分随力,能够利益他人的,我们毫无保留的去付出,就对了。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立身处世的根本。「孝敬则宗族安之」,有孝敬的心,他是大家庭里面的好子孙,由他来带动所有的同辈之人孝养父母,晚辈孝敬这个家哪有不安的!子孝父心宽,家和万事兴。「仁义则乡党重之」,他又讲仁义一定不遗余力的造福於乡党,乡党特别看重他、尊重他,甚至以他为荣。「此行成於内」,德行成就,这些教诲内化了,自然流露在他的言行当中。「行成於内,名著於外」,美名自自然然感召来,因为他的德行利益大众,美名自然随之而起。「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这里的转折,紧接著就是很重要的叮咛,这个孝敬仁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这些好好的去扎,而且实实在在的在哪里下功夫?至行。不笃於至行,至,可以是刚刚讲的孝敬仁义的本,这些德行之本。至行有另外一个理解,「何谓至行?曰:庸行」,庸是很平常、平庸,至行是很高的德行,是从哪里积累上来的?就是从平常的起心动念跟一言一行当中,落实了他的德行自然提升上去。假如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念头,跟生活的很多细节,这样的学问就会很不扎实。甚至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有人在的时候挺像个君子,没人在的时候行为完全不一样。所以古人说要慎独,没人在的时候跟有人一样的戒慎恐惧,不然一学都学成两张皮,表面一个样子,背后一个样子。为什么会学成这样?还是虚荣心作祟,还是不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前人后不一致,这是自欺欺人。 不笃於至行,不从根本下手,不从这些生活细节扎扎实实去做的话,那是背本逐末,这个末是枝叶。没有根,只想著枝叶很繁茂、很漂亮,所以变成什么?以陷浮华焉,陷到浮华里面去,以成朋党焉。陷浮华就是贪名追名去了,以成朋党焉逐利去了,有私党,为了一些既得利益就不好了。「浮华则有虚伪之累」,人虚荣浮华的心起来,其实做人很累,要装样子的时候,这就是身心的累赘了。明眼人看了也觉得这样很累、很辛苦,人前人后这个面具常常还要撕下来,多辛苦。大家看过四川的变脸没有?一下子就变一张了,会不会有时候变错了?还是上面有一句,形成於内,就是《大学》里面讲,「诚於中,形於外」。不要把学问搞复杂,就是这一颗心,尤其是恢复诚心、恢复孝心就对了。「朋党则有彼此之患」,结党营私什么祸患?到最后出状况了,互相狗咬狗;或者因为既得利益,自己同党的人也会冲突。所以只要不能去私利,朋友之间就很难是道义之交,就变成朋党。 「此二者之戒,照然著明」,等於说这两点在历史当中,甚至於在离他们不远的这些时光当中,太多这样的例子呈现出来。虽然有这么多的例子,「而循覆车滋众」,循覆车滋众就是重蹈覆辙的人还是很多。所以从历史当中虽然有很多提醒,但人没有高度的警觉,跟去效法、去落实,读再多,还是会重犯很多历史当中的事情。您说哪一个皇帝没读历史的?个个都读,但没犯的人还是少之又少。所以有一个读书人写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看到这些历史觉得很哀伤:这些人怎么这么可悲?哀之而不鉴之,自己不引以为戒。「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不引以为戒,我们也犯了,那以后我们的后人又再说这些人真可怜。所以人要能不重蹈覆辙不容易,真的要戒慎恐惧的心来时时观照自己,尤其从念头下手。「逐末弥甚」,舍本逐末的人还是非常的甚多,可能当时候这些读书人的风气不是很理想。「皆由惑当时之誉」,就贪名,迷惑於这些美名、赞叹。「昧目前之利故也」,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看不清楚往后的祸患。 「夫富贵声名」,富贵、好名声,「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人情很多很喜欢富贵、声名,但君子得到了,反而把它舍弃掉。为什么?「何也,恶不由其道耳」,就是获得不是由正当的方式得到的,君子不处也。所谓「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忧患人知道进取,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守,比方说人一直忙於追名逐利,忙於事业,有时候也需要冷静思考方向、目标。冷静下来的时间可能都没有,每天忙忙忙忙到最后出状况,所以知进不知退,不知冷静、不知反思。包含「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知道好、做,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这些种种客观的考量,到最后答应太多了进退两难,这都是知进而不知退。甚至於有时候功成要身退,不可好名贪功;知欲而不知足,只知满足这些欲望,而不知道知足,不知道节制这个时候控制不住。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就会后悔莫及,就会自取其辱。 你很多欲望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满足,甚至於到时候还要看人家脸色,还要去巴结人,到时候人家羞辱都有可能,瞧不起我们。比方说男人找对象,要有男人的气概,不要男的在追一个女朋友好像在求人一样,好像变成她家的仆人一样,真没男子汉的人格,看了不敢苟同。真的,你看人有那种贪求的时候,做出来那些行为,人家看了都瞧不起他。坦白讲那个女的会瞧得起他吗?不会!所以俗语说自取其辱有道理。所以「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无求的人品德才会高,不会做出谄媚、巴结的行为出来。能知足者天不能贫,他知足常乐了,老天爷没法让他贫穷,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随遇而安者」,不要强求,随缘尽分,「天不能困」。我们在人生的发展因缘当中,有时候都会觉得:我好委屈,就是这种困的感觉,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坦白讲人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他的学问也不怎么样,真是如此的。为什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分跟智慧都离不开这颗存心,谁能困得了我们!所以人一强求可能都会感来困辱。能随遇而安,能安住每个因缘去尽自己的本分,福慧自在其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