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在哪里?只要是华人、只要有读过经典,都懂得其中的教诲。那等於是汤恩比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有救世的法宝。有救世的法宝还袖手旁观,这个叫见死不救,「见义不为,无勇也」。见死不救这是造罪孽,阎罗王那边都会记载,我们这一生就变成活得麻木了。所以被我们碰到这个大时代,「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管是为民族、还是为世界,都应该扛起这个责任。而我们要扛起来,我们根基要牢,要有德行的根基,要有文言文的根基。所以我们从去年五月开始,一起学古文、文言文,学了几十篇。这一次以后我们把古文的内容,就以《群书治要360》为主,这是同时学古文,同时扎德行的根,同时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我们在进入三百六十句以前,首先我们来看师长对这套书写的序文。我们现在是带著对民族、对世界的一种使命,这样的志愿来学这些教诲。其实一个人学经典吸收的深浅,深度、广度跟他的志向成正比。他没什么志向听一听,当故事听就过去了,没什么吸收。假如是胸怀天下,句句都印在心上不会忘记,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序文一开始说到,「《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初年下令编辑」,这个贞观是太宗皇帝他的年号,由皇帝下令来编辑,一定会受到大臣甚至於全国的重视。而「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很年轻就跟著父亲在当时候的时代起义。「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而且这动乱相当长,从汉朝末年,魏、晋、南北朝、隋朝,这等於是动乱也有一、二百年的时间,这些朝代时间都很短。我们可以想像,在这一、二百年当中也是颠沛流离,百姓也是很贫苦。「戎马倥偬十余年」,这打仗打了十多年的岁月,终於天下底定了,建立唐朝。所以太宗是「二十七岁即帝位后」,二十七岁登基。接著「偃武修文」,偃武就是仗打了这么久,从汉末之后这整个社会都是动荡,老百姓一定非常厌恶这些战乱,不再轻易动武。修文,重视文教,制礼作乐教化老百姓。其实老百姓懂做人的道理,他就懂得修身、齐家,懂得重视修养。每个人有修养,每个家知道怎么经营,家庭安定了,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偃武修文,也是跟老百姓一起休养生息,好好过日子。 而带领老百姓他得要有智慧,老百姓都跟随著天子、跟随著政府的带动,「特别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治平之道就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为太宗皇帝很年轻就是在打仗,所以对於怎么用这些圣贤教诲来治理天下,他的积累是比较不够的。所以他在登基之后没多久就下令编纂群书当中,撷取出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精华。可见一来,太宗皇帝有爱民之心,希望赶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来,也是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缺乏的,这点不容易。我们看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多领导者,很多皇帝做一、二件事情,就自以为很了不起,就骄慢,就觉得自己比以前这些古圣先王还厉害,最后很快国家就衰败,甚至灭亡。你看隋朝隋文帝,他觉得他自己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自己自视甚高,最后底下的人都劝不进。后来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太子都给换掉,最后换成另一个儿子隋炀帝那就完了,「傲不可长」,傲慢一起败象就露了。所以有自知之明,这是太宗皇帝可贵之处。 我们看第二段讲到,「太宗英武善辩」,武功高强然后思虑也非常敏捷,很有判断力,带兵打仗,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都有睿智去下决策。「遗憾早年从军」,自己觉得「读书不多」,所以他觉得挺遗憾的。「鉴於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确实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也是很短暂,古人他们特别重视历史,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不重蹈覆辙。像周朝他们的前面是殷、商朝,所以殷鉴不远,商朝的经验,惨痛的经验离我们还不远,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可以再疏忽,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问题了,深刻体会创业是不容易,守成更加的艰难。我们之前一起学习过「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提到,能够长久保持功业的不多,为什么?在守成当中享福,人一享福这个心态错误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不一样。「十思疏」里面提到的,「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在创业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为国为民,连不同的种族都能团结在一起。「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一掌权、一享福,傲慢心起来,不尊重大臣,奴役百姓,最后连骨肉至亲都形同陌路。所以守成维艰最难最难的,是守住一个领导者自己的德行。顺境比逆境还难修行,逆境是磨炼人,顺境是淘汰人,这个没有高度的警觉,是很难不在权贵当中堕落的。所以我们看《孝经.诸侯章》里面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主动引导鼓励群臣向他谏言,这是为君者很难得的一个胸怀,能够纳谏,甚至能够求谏,求大臣劝谏。当然我们现在讲到唐太宗的风范,我们在家庭、在团体当中,身为一个领导者也都要见贤思齐。鼓励群臣进谏而且「批评其决策过失」,把他的不妥、错误指出来。为什么?一个决策的错误,影响的百姓何止千千万万。所以天子是代表上天爱护子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人民受苦?所以知道守成不易,不只希望群臣给他劝谏,也希望从古圣先王、从历史当中,得到宝贵的教诲来提醒自己。所以接受劝谏不只接受当时候的大臣,也接受之前古圣先王,还有这些历代忠臣所留下来的教诲、榜样,来鞭策自己,这个很可贵。 「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所以它的内容包含六经,还有四史、诸子百家,这个四史当然包括《史记》,《史记》也是记载从皇帝一直到汉朝,这么长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史书。还有诸子百家,尤其春秋战国这百家争鸣,留下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经史子当中,挑出跟修齐治平相应的精要,把它编纂成书。「上始五帝」,这历史当中从五帝开始,「下迄晋代」,这其中几千年的历史。「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我们看到这里,真的读《群书治要》以前,要跟所有经史子这些圣贤人顶礼三拜,也要跟编撰《群书治要》的这些大臣顶礼三拜,包含要给太宗皇帝感谢。诚则灵,你每天这么恭敬礼拜这些圣哲人,他冥冥当中护佑你,特别能够相应这些教诲。大家想一想,一万四千多部书放在我们面前,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起,而且我们的程度连看都有困难,还挑?八万九千多卷里面挑出六十五部书,五十卷五十万言,都是当时候最有学问的人来挑的。所以随著我们深入《群书治要》,真的对於这些大臣则佩服得五体投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