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集)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今天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八号,我们古文班一起学习《群书治要360》。为什么从这个礼拜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这一套书,而且其中是撷取这套书的三百六十句,首先就这个因缘跟大家说明一下。这次我们将《群书治要》在台湾印了一万册,这一套书,是唐太宗皇帝命魏徵大人负责编纂的一套宝书,当然当时参与的大臣、大儒很多,以魏徵大人为代表。而这套书在唐朝之后就失传了,在宋朝以后的《艺文志》里面,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这套书。那是在清朝干隆退位,嘉庆帝登基的时候这套书又从日本进贡回中国,等於是我们失而复得。而回到中国之后,后来也没有受到重视,民国以后有军阀割据,所以这套书就埋没了。

  那是刚好在去年底,我们修学传统文化的朋友,将两套《群书治要》拿给师长。那是因为师长在讲经的时候,提到曾经看过《诸子治要》这样的书,《诸子治要》就是《群书治要》五十卷当中最后二十卷,觉得编得非常精辟,希望能够找到这套《群书治要》。果然就像老子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这个大时代,文化的承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事,因为文化遇上了危急存亡之际。师长老人家非常重视文化的承传,得到圣贤、老祖先的庇荫,这个书就到了老人家手上,赶紧大量的来印制流通。确实这个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都是有感应的,师长有这分中华儿女的使命感,就感得祖先加持,把这两套已经应该是八、九十年的古书,送到老人家的手上。当然老人家除了接到这套书之外,同时又接到了《国学治要》,这也都是民国时期编辑出来的宝典,都是快要失传,在去年底的机会当中这两套书都传到师父手上,都把它印了一万套。

  《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等於是在群书当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要精华,把它会集起来。而《国学治要》它那个「治」,是治学的、求学问的,是民国十六年完成,那个时候是这些有志之士可能感觉到,我们中华文化像《四库全书》这么完整的宝书,总共有一千五百册。我们中华儿女要深入中华文化,看这一千五百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从一千五百册当中撷取精华编成八册,我们只要深入这八册,就了解整个文化的纲领。一了解自己文化的纲领就更爱自己的文化,就更愿意深入经典,承传文化。所以这两套书大量的流通,也是祖宗之德,代表我们这一代必须扛起文化的承传,也要有使命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够有复兴的气象出来。

  而刚刚跟大家讲到,这个世间都没有事情是偶然的,这个书不到其他人的手上,怎么就是到了师长的手上!师长他们这一代人,可以算是有中华文化基础的最后一代。老人家也提过,他的弟弟跟他相差才六岁而已,他的弟弟就没有读到私塾,就是上国民学校,才六年对文化的学习差异就非常大。而老人家常常提到,就是因为有中华文化的学习,这一生在整个大的社会当中,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随波逐流,凭的就是有中华文化。上了私塾从小扎德行的根,这样的基础才让这一生,都能够平安、都能够不受染污,进而能成就道德学问。所以有根相当重要,有根才有生命力,有根才能禁得起考验,才能站得住脚。老人家十一岁就遇到对日抗战,就流离失所。所以十几岁老人家就在想,因为自己感受到失学的痛苦,就希望天下人不要再有失学的痛苦,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十几岁的年龄就在思考,怎么样让天下人读到圣贤书。我们听老人家讲这一段,非常佩服,也很惭愧,十几岁像我来讲,都想怎么吃喝玩乐。老人家在十几岁的年龄,就已经在思考,怎么让天下人有智慧,怎么让天下人不要再受他这样的苦。

  所以师长从十几岁少年时期的一种胸怀,大家就不意外,为什么这套书是到老人家手上。包含师长在台湾,遇到当时候台湾三位高僧大德的指导,手把手的教诲,这都跟老人家的爱心、愿心,还有好学的心是相感应。当然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古文,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这也不是偶然的。诸位学长,都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所以我们共聚一堂,一起来切磋、一起来深入学习古文。师长之后在台湾跟著三位高僧大德,首先是方东美教授,接著佛门高僧章嘉大师,还有李炳南老师,三位老师的教诲。之后也把儒道释三教的中华文化,弘传到全世界五大洲。这是师长为什么能扛起民族文化的承传,能接收到《群书治要》这样的宝书,都是来自於老人家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责任、使命。所以我们也效法师长老人家的精神,因为文化必须靠一代一代人把它承传下去。而且这个承传一代都不能断,有一代不承传,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丧失掉了。所以身为炎黄子孙承先启后,承传老祖宗教诲,然后启发后代子孙,这是每个人本尽的义务。不然就没有资格当炎黄子孙。

  所以师长提到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两件大事,我们一定要重视。第一挽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文化必须靠教育传承下去;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它就没有灵魂。你看我们的民族,重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是道,五常是德。我们老祖先之所以能承传五千年的国家民族,他是因为重视道德,所以我们后代子孙有福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全世界这么多民族,古文明也不少,经过了这几千年,最后只剩中华民族的文化还继续在承传,这关键在我们祖先的厚德,「厚德载物」,重视道德,而这个德最常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人假如没有这个五常,那就没有人的灵魂。你看仁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那才像万物之灵,才是天地人三才。假如人不懂得要仁爱,都是自私自利,那就变行尸走肉了,那就变欲望的奴隶,追名逐利、抛弃父母的现象就出来了。最近很多媒体报导,看到人被车撞了,小孩子被车撞了,没人愿意去救他,你说人的仁慈心都荡然无存,功利主义挂帅。坦白讲这一、二百年的人类历史,统统是被财色所困,好色、好金钱的追逐,好像人生的目的,就在欲望、就在享受,这错得太离谱!

  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常了解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德行、灵性,提升智慧。因为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孔子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讲到的,「游魂为变」,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是为灵魂所住。工具会坏,用坏了之后,它会到哪去?人这一生灵性不断提升,它往更好的地方去。现在人生价值方向错了,都是享乐纵欲,灵性不断下降,那这一生结束只有堕落的分。所以没有经典的指引,整个人生方向、全人类的方向都是偏颇的。看到现今社会,想到《朱子治家格言》当中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书开不了慧眼,连方向都颠倒了,结果欲令智迷,全部被欲望给控制住。所以你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我们看到有统计的数字,一年堕胎的人数超过五千万,我们想想,那是有登记的,假如没有登记的,而且二十岁以下的少女非常多,都是没有结婚的。我们要冷静了解,堕胎是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这些动物界都不会这么做的行为,怎么变成万物之灵在做?包含在五千年历史长河,有一个朝代出现杀父害母的都是震惊天下。现在没有承传文化,杀父害母常常都可以听闻这样的事件。所以我们看这仁义礼智信,再不承传,整个民族没有未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