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6)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经文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经文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所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义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诵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像研究探讨都落在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径,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古大德亦有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楞严经注解中,对楞严咒有详细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中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视上师口传。

心经介绍到此地已圆满。佛希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希望我们闻法之后,修三大阿僧祇劫,此并非佛之本愿。世间为父母者,希望儿女经历小、中、大学、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学业。也有父母希望儿女是天才儿童,不需要经历这求学历程,十三岁即得博士。佛菩萨对众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二个阶级,在一生中即能成佛。这种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众生,遇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恶亦能得度。有人说佛既有如此大能,为什么不把世间苦难之人一齐度脱?答案是这些苦难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与佛无缘,佛不能度无缘之人。这个念佛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均已成熟之人修的。无量寿经上说,阿阇王子等闻佛介绍西方净土,发愿将来成佛亦如阿弥陀佛。此念头在心里,但未说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诉大家,过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养四百亿佛,听到此法门只生欢喜心,而未发心求生净土。今天我们闻此法门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净土,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缘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确实殊胜,一心一意求愿往生,这个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顿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号如非圆满秘密神咒,如何能令业报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尽伏无量业障,往生佛国。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者不少。民国以来一位是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金刚经,完成了一部金刚经讲义,近代往生传有他的小传,还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心经,写成一部般若心经诠注,已印了许多版。这两部书对于法相名词的注解,至为详备。过去李炳南老师在大专佛学讲座,即采用金刚经讲义作教材。专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实智慧。显说是叫我们开智慧,帮助灭烦恼障。密说是叫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灭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学中最怕妄想执著。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又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现前。

附注:

1、三细六粗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之最详,其言曰:‘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这三种相是:一者无明业相,二者能见相,三者境界相。又说:‘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这六种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续相,三者执取相,四者计名字相,五者起业相,六者业系苦相。此九种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缘:1、无明业相配无明与行,2、能见相配识,3、境界相配名色六入,4、智相配触,5、相续相配受,6、执取相配爱,7、计名字相配取,8、起业相配有,9、业系苦相配生与老死。欲知其详,请读大乘起信论。

2、忍字不只含有忍耐,还有忍可,安心顺受之义。安者安住,谓其心不动,一心正受。忍又分三种:(一)生忍。忍受人事间的种种毁辱苦迫加害,不生嗔恨,遇拂逆事不著相,应作灭罪观。(二)法忍。(甲)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乙)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又一解释,吾人能遵照佛法实行,安心顺受,无丝毫参差谓之法忍。(三)无生法忍。修诸法本不生观,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动,名曰无生法忍。大智度论曰:‘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

3、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两句经文出自楞严经卷五。知见立知句中之两个知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知字与见字连在一齐,知见是一个名词,指六根之根性而言,或称本觉,即性体本具的明照之性。下一个知字是知觉,乃向外逐物感觉思维之分别心。六根根性照物,尚未起分别时,寂然照了,不立妄知妄见,乃清净真心,本觉常住,不随分别,不随动静。一旦立知,即于刹那间起了分别,意识发生作用,生出我与我所,一切过患,随之而来,乃是无明之本。

4、五盖。佛学的名数。盖有盖覆之义,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共五种:(一)贪欲盖、执著五欲之境。(二)嗔恚盖、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之心。(三)睡眠盖、心昏身重,不得其用。(四)掉悔盖、于己作之事心生悔恼。(五)疑法盖、于法犹豫而无决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