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一二三集)(3)

从他的科判来看,他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我们知道夏老居士会集成功之后,这个本子曾经修改过很多次,他是早期的本子。早期最早会集的,它是分三十七品,大概我想是用「三十七道品」的这个数字,他翻成三十七

  从他的科判来看,他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我们知道夏老居士会集成功之后,这个本子曾经修改过很多次,他是早期的本子。早期最早会集的,它是分三十七品,大概我想是用「三十七道品」的这个数字,他翻成三十七品,现在是四十八品。所以他是三十七品的那种科判,但是这个就可以给我们做依据,我们从他那个科判重新来做,依他那个为底本,重新做一个科判,提出来给我们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讨论。这个科判,你们同学将来学经的时候,首先要花一点时间,把这个科判重新检讨一次。你们不要认为我们前面分的,那就没有错误,就可以照这个,不必。你可用自己的,你去分,你也去判;就是这个科判提供同学们做参考,你们自己去做。

  正如同这一本书,你们现在看到有个注解的本子,那是悟闻法师笔记的,从我讲演的录音带里头写成的,那时候我叫他写的。写完之后,我看了并不很满意。你们学习这个课程得重新再写,就是把他这个本子重新再订正。该补充的,可以把意思补充进去,如果嫌它有累赘的,可以把它删改掉,希望这个注解的本子能够做得愈精愈美,提供以后的人做参考资料。所以这个注解是我们可以改动的,这不是一个定本。你们做,做出来的时候给我看。第六:

  试讲经文 以验研学经文是否畅达,又可练习讲态也。】

  前面这么多准备的工作,你都做完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讲经文。由此可知,你要在讲经文之前,前面举的这几条,你都要有充分准备。否则的话,你上台,你讲经文的时候,如果有行家在座,他一桩一桩你的过失都给你指出来。所以说毛病百出,自己并不晓得,行家一听:「毛病百出。」这个话绝不过分,从前李老师跟我们开玩笑,我体会到这个意思,我才跟老师讲:「怎么是毛病百出?譬如这部经讲十天,一天讲一个钟点,十天讲完。一天给你挑十个毛病,不止十个毛病,一天给你挑二、三十个毛病,十天的时候,两、三百毛病。这不是毛病百出吗?」一点不错!

  所以我们初学要很小心、很谨慎、很谦虚,要向人请教,我们是来学讲经的,台上是学生,台下是老师,把台下都看作老师,都看作我们的监学,我们上台是来做心得报告的。报告完之后,要真诚、谦虚向听众请教,请求批评指导。听到人家的批评,一定要诚恳接受,千万不可以表面上:「请你指教。」人家提出批评的时候,心里就不高兴,面孔就显得很难看,以后还有什么人批评你?没有人批评,你永远不会有进步。所以一定要真诚。他批评错误,错误也接受。为什么?其他人才真肯批评你。他批评错了,不接受,下一次可能有一大半的人不敢批评你。错误的批评都接受,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

  我们在《贞观政要》里面看到唐太宗,这是个了不起的帝王,一个领导人,他是非常欢喜接受人批评的。有批评错误的,唐太宗也非常欢喜,旁边的人讲:「他讲的话不对。」唐太宗说:「如果我要是驳斥他,以后谁还敢给我建议?」这了不起的人,虽然是帝王之尊,只要看到他本人的过失、国家的过失的时候,都可以随便在他面前讲,他绝对不会怪罪你,说错了都不会怪罪你,「贞观之治」得来不容易!一个不接受批评的人就完了,他没有不造罪业的,他所有的过失他自己不知道,所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定要接受批评,欢喜接受批评,你决定有进步,你进步才快。第七:

  选诵金句 全文过长未易记诵,选其精要经句背诵之。】

  这是经文长的,经文长的『未易记诵』,「记」是你能够记住,「诵」是背诵。太长的,对於记忆背诵感觉到困难,那怎么样?这里面重要的教训、重要的句子,这一定要能够背诵。像我们现在编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我们将《无量寿经》这一部经里面重要的教诲,我们节录了六十二句,全经节录下六十二句,这六十二句一定要会背,天天背,常常记在心上。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立刻就会想起来,我有没有违背经典的教训?我这样想、我这样说、我这样做,佛许不许可?同不同意?我们心里头就有数了。符合经论宗旨的,我们是在菩萨道上行,我们走的是正道;违背经典的教诲,我们就走邪道,我们已经步入歧途了。

  对於一切经论里头好的句子,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自己准备一个小册子,可以随身携带,这个功夫不能不做。将来到自己为别人讲解的时候,引经据典。你记得多、记得很熟,自自然然就能运用。第八是最重要的:

  修法行事】

  学习这部经,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行事』是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是真的学到了。

  经者镜也】

  『经』字古人有把它翻成『镜』,像一面镜子一样。

  诵研皆照心行。印知见,正行持,方得实益。】

  我们研究、我们读诵都照心行。『心行』是念头、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与经典上所说的相应不相应?『印知见』,印是印证,我们的知见是正、是邪?是善、是恶?用经论来做证明。我们的知见与经上所讲的相应,这是正知正见;如果与经论上所讲的相违背,那我们是邪知邪见。特别是初学的同学,决定要放弃自己的成见,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辨识道路,只有跟著佛走,决定不错。

  佛行的是正道,圣人行的是正道,凡是圣人东西都能合得起来。譬如儒家孔老夫子,孔、孟所教人的,它的总纲领就是《大学》前面的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四个字就是佛家的四弘誓愿。你们想想,「在明明德」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明德」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断烦恼、学法门;「在亲民」,亲民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把它会通起来都一样,说法不一样,意思都相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