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一二三集)(2)

这个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这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的工具书要完备,这个要查资料的。『名词』,譬如经典里面讲的「六度」,是哪六条?什么意思?佛学辞典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什么意思?甚至於普通大家

  这个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这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的工具书要完备,这个要查资料的。『名词』,譬如经典里面讲的「六度」,是哪六条?什么意思?佛学辞典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什么意思?甚至於普通大家常常挂在嘴上,但是讲不清楚,「禅定」,什么叫禅定?会讲的人很多,但是能把「禅定」两个字讲清楚的人不多,含糊笼统,这个要不得。所有名词术语我们都要去查,古人注解里面有,查了注解,如果有时间再查佛学辞典。佛学辞典多半是概说,而且如果这个是重要的名词,各家的说法有不相同的地方,它统统都节录到。这个是要费时间,决定不能够偷懒,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做,不要仰赖别的同学自己偷懒,别的同学查好的,我们借个笔记来抄一下。为什么?自己查一遍印象深刻,你得的东西不一样,借别人笔记抄,敷衍塞责,修学态度上就打了折扣,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第四:

  释义理】

  义理可以参考古今大德的注解。

  章句有道理精华之所在,须为探玄抉微。】

  往往经中有很重要、微妙的开示,但是我们一般读经的人疏忽了,随便看过,没有留意到。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古人在注解里头提醒我们,或者老师为我们指点,我们很难看出来。但是看不出来没有关系,你一遍一遍的学。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一部经绝不是说「学一遍我就学会了」,这个话说不得。什么叫「会了」?宗门祖师大德勘验学生:「会么?」你会了,那还得了?会了就明心见性、开悟了,那才叫「会了」。我们老老实实答是「不会」,不会,就从头再学。

  你在这一部经典上什么时候开悟了,教下讲「大开圆解」,这叫会了。如果没有到大开圆解,一遍一遍的学,一直学下去,一门深入,绝不改变。「我一生就念一部经,就学这部经,就讲这部经」,心就定在这部经上,你戒定慧三学就成就了。你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是戒学;你心定在这一门上,这是定学;有戒、有定,你遍遍开智慧,所谓「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到大彻大悟的时候,这才真叫会了。会了之后有个什么样子出现?你没有学过的经论,一拿到手上,你统统都会了,那个叫真会。许多经论我没有学过,拿到前面:「这个难,不会。」那你就没有会。三藏十二部摆在面前,任何一部经拿给你,你统统都会,那才叫会了。古人讲的话是正确的:「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知道自己这一部经通了?所有一切经展开来都通了,我这一部经通了。这是一个标准。

  今天佛学院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它方法错误。同时学许多经论,他的心力是分散的,他不是集中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戒定慧,他所学的跟世间一般学校一样,佛学常识。你要问起来,他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会;仔细一问他,他什么都不会,门门通、门门松,他不起作用。这个跟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恰恰相违背。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是先求根本智,后求后得智。今天我们讲根本智、后得智,这也是佛学名词,懂得的人不多了。

  「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我们求学要先求无知,然后才能无所不知。无知是什么?一部经,其他的经我都不知道,无知。这一部经通了的时候,所有一切经展在面前,无所不知;不但佛法你都知,世间法也知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为什么会通?他一部经上戒定慧成就了。

  我们在一部经上下功夫,是搞什么?是搞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今天佛学院用的方法,是把戒定慧三学全部都破掉了,这是我们佛教的衰弱!我们过去在台湾,也听一些老法师很感慨的跟我说:「我这个徒弟刚刚出家,没有上佛学院,还很好,很乖,教他干什么都行,很听话。佛学院去了几年,回来的时候不认识师父了,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了。」以后感叹著:「你的徒弟不要送佛学院,送佛学院就完了。」你说教人听了多难过!这是佛学院的失败,不是成功。常识丰富了,眼睛慢慢就向上长了,成什么话!实在讲,傲慢习气养成之后,到什么地方都不受人欢迎,你瞧不起别人,别人瞧不起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佛为什么受广大群众欢迎?佛没有傲慢,佛比任何一个人都谦虚、都恭敬,对贫穷的乞丐都是那样的谦虚恭敬,所以他得到一切众生的爱戴,不管跟什么人都能和睦相处,都以真诚心相处。

  我们跟其他宗教往来,为什么我们能够赢得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尊敬?我们先尊敬他们,就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爱护他们,我们帮助他们,绝不可以以为我们佛教比你们其他宗教都要高一等,那就完了,你变成孤家寡人,孤立了,你就没有朋友。我跟他们往来,我说:「佛教是第一,基督教也是第一,回教也是第一,个个都是第一。」他听了欢喜,平等!真的是如此。

  我举比喻说,我说:「我们佛教像眼睛,基督教像耳朵,回教像鼻子,我样样都第一,身体健康。」如果是佛教第一,我眼睛第一,耳朵不行、鼻子也不行,你人不就生病了吗?全身只有一个第一,其他都不行,这人快要死了,活不成了。个个第一,我们的社会健康,我们这个世界健康,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个个第一,我们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和平才能达到。和的根是要平等,不平等绝对没有和平。和怎么样?和就是个个第一。不管大国、小国,每个国家都第一,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没有第二的,这是健康的。他们接受我这个说法,所以很欢喜跟我往来。我没有把他看成第二,我们也没有把自己贬低成第二,都是第一。

  经论里头往往一句、两句,那个义理精华之所在,我们要能够发现,要能够把它拈出来,解释透辟,这个样子自己得受用,也能够帮助别人。第五条:

  研究科判 於大科中,细分小科,愈细愈好,以观其章法结构也。】

  过去我们将《无量寿经》做了一个科判。《无量寿经》,这是一部大经,虽然不是很长,初学还是有困难。好处是过去慈舟老法师,是前一代的,不是现在的慈舟法师,这是前一代的慈舟老法师,他给夏莲居的会集本做了一个科判。我过去在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把这个科判送给我,我也怕遗失,所以印在经本上,这样就可以广泛流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