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净空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集)  2000/6/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1

  请看经本第三页: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这段经文。『一时』是时间,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用「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凡夫,尤其是中国人,对於历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以有错误。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们记载年月日时,可以说还要来得正确。

  「一」,古德有很多种讲法,最通常的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叫「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说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要是从理上讲,禅宗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而又所谓是「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在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乱,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心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都圆满的现前,这才叫真正的「一时」。这是从理上说的,法身大士才能证得。对我们现前的境界,说「师资道合」非常好,听经的缘分、讲经的缘分,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这叫「一时」,不记载年月日时。

  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著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诵《法华经》,诵到「药王品」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参加了这一会,听了这一段。出定之后,他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是过去,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像智者大师,有这样的定功,他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契入未来。

  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家讲未来的事情,他怎么会知道?他见到了,他能够超越时空,他见到了。古人又说,预言大概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不见得会正确,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的时候推算错误,在所不免。如果推断得不错,那就很正确。另外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亲自见到的现量境界;数理推论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这是亲眼见到的,这个现量境界就叫做「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了。「一时」,好!我们只要到一心不乱,我们就有能力参加这个法会。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所以这两个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我们都有缘分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下面这一句,『佛』,这是主讲的人,讲经主讲的人。这个「佛」是称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这部经是他讲的。『佛在』,「在」这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没有说「佛住」,我们今天观念当中说「住」,我们住哪里?「住」是错误的,「在」是正确的。佛无所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坏就坏在一个「住」,「住」有坚固的执著。「住」我们一般讲是攀缘,「在」是随缘,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实在讲佛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佛的住处,你说他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们凡夫观念上,「我有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住处」,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著很深很深的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在」新加坡,绝不是「住」新加坡,「住」新加坡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都起来了;「在」没有,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那么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们可以做得到。哪个地方有缘,我们也要到哪个地方去参加法会,讲经弘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坏了,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了。「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看不到「佛住」,统统看到「佛在」。

  『娑竭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可能佛当年在世就是指印度洋。『龙宫』,我们知道这是大龙菩萨他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於是我们就想到,他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这个话如果大家不容易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你就好懂,像我们现在看的电视萤幕,它跟我们是不同的频道,确实是在一个画面上,但是不同的频道。我们今天对於电视非常熟悉,换一个频道就换了一个画面。所以大龙菩萨有没有?有,不是没有,你换一个频道,他就见到了。你要不换频道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我们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个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没有发现龙宫。什么原因?频道不相同。

  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龙菩萨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许许多多的鬼神跟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像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一会,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问题。问到末法时期人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一个法门比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模仿,他学来了,这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以后他不参禅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当时人称他作「五会法师」。

  但是现在我们听到有录音带里面念「五会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禅师的念法。为什么?现在我听的这个音乐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那怎么会成就?这是我们辨别利害的一种方法。这个佛号我们接触之后,身心清净,这是好境界,对我就有利。如果我听了、接触之后,我身心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法门就不适合我修学。但是编这个谱子的是一位法师,民国初年的,他懂音乐,编得也不错,接引初机很好。像现在许多聚会的场合当中表演好,让这些初学的人把它当作歌曲来唱,这个好。真正用功夫的人,这个念诵的方法不容易摄心,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这是一个例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