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一0四集)

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

太上感应篇  (第一0三集)  1999/9/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2-103

  此集无经文,属於个别开示,所以不放入此讲座中。

太上感应篇  (第一0四集)  1999/9/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2-104

  请看《感应篇》第四十一节: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这一节前面曾经介绍过,可是意思很深、很多,言之不尽。这两句实实在在说,也是我们现前所犯的过失,虽然犯了,自己没有办法觉察,总认为自己做得没有错,自己做得都很好,这也是我们翻译小组提到《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实在说,我们智慧达不到,见识达不到,非义是不应该做的,义就是我们的本分,应当要做的。我们不应当做的,在现前好像是应当要做的,这一类是非义之义。眼前好像是对的,实际上在影响是错误的,譬如今天讲尖端科技,制造核子炸弹,制造些尖端武器,这是应该的,我们国防需要,应该的。如果你想到那个后果是毁灭整个人类,这错误,不应该的。中国古人有智慧,为什么中国不发展科学技术?如果要发展应当在两千年之前,两千年之前中国要发展尖端科技的话,这个地球现在没有了。我们在古籍里头看到,研究飞行在王莽时代,那个时候记载就有人做滑翔机,你说那个多早,指南针、火药,这诸位晓得是黄帝时代发明的,可是中国只止於娱乐,不会把它发展做为战争的武器,这中国人懂得,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现前有利益,将来没有利益,后世没有利益,不应该做;眼前好像是没有利益,可是你想到将来、后世有利益,这个应当要做,这要真实智慧才能看到。

  底下说「非礼之礼」,意思亦复如是。礼节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表达我们的真诚,表达我们的爱心,这就是礼节。非礼是什么?这里头没有真诚虚伪的,没有爱心是手段的,这我们不应该做。为了我们现前的利益,欺骗别人,虚伪、欺诈,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上开会全是虚诈,没有一个真诚的,各怀鬼胎,会议终了之后大战爆发,这种国际上、国际之间,这叫「非礼之礼」。我们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有求於人帮助的时候,总是看别人的脸色,用种种手段来欺骗,达到自己目的。这种手段是不是真的能达到目的?不尽然,达到目的都是一种因果报应。你用真诚,决定不用欺诳,一样能达到,人家还特别乐意帮助你。你用不正当的手段,表面上礼貌再周到,也会失信於人,以后人家不相信你了,你要再建立信用,那相当不容易,这个我们要知道。这上面加上一个「非」,都是欺诈,都不是诚意,慈悲心也是假的。

  世间做慈善事业的人很多,几个是真的,几个是假的,我们要辨别清楚。谚语里有所谓「慈善家,慈善起家」,那是讽刺的话,从事於慈善事业,他名利双收,名大慈善家,利得大富大贵。到外面去劝化、去捐助,捐了一万块钱,做多少好事?做个两、三千,那很有良心的,三分之二自己享受,这叫慈善起家,这是「非慈之慈」。这种事情在我们佛门挺多的,我过去在台北印经,我们版权页上印一万本、印五千本,印刷厂常跟我说:「法师,你这是真的。」我说:「难道还有假的?」「有!人家后面写印一万本,实际上只印两千本,他要我写上一万本,实际上两千本。」换句话说,八千本自己吃掉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真的版权页上多少,那就是多少,绝对不会是假的。他说现在假的好多。我们才晓得,台湾佛法虽然兴,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灾难,假的,就是连印经,一万本只印两千本,他怎么会不遭难?这是属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你印经后面是徵信,徵信不是真的,也作弊了。这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也是这些事情,轻慢老师,欺骗老师,阳奉阴违。我们在工作上欺骗上司、欺骗同僚、欺骗众生,自己以为所作所为都正确的,自己利益得到了。我要不这么做,我怎么能得利益?现在整个社会风气如是,那还有什么话说?今天这个社会,好像是不做欺诈的这些事,就不能活了。做生意不逃税,不欺骗主顾,那怎么赚钱?好像是一切你所既得的利益,一定要靠欺诈,要靠这个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这个人是笨人,这个人会被时代淘汰。你说每个人有这种观念,这个世界还能太平吗?社会还能安定吗?灾难还能避免吗?我们要明了,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话,要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积德累功,决定正确。对老师要尊敬,老师的尊敬并不限於表面,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这是真尊敬。对於我们的工作一定要负责任,负责尽职,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这是报恩。佛家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恩、济苦就在我们自己能够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

  《汇编》注解里头引用的这几段讲得好,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像汉明帝,佛教传到中国汉明帝的功劳不可没,是他派使节到西域迎请过来的,这个人就是尊师重道的人。能尊师重道,一定能孝顺父母,这是孝亲尊师的好榜样,身为帝王,做出来给大家看。他的老师桓荣,对老师诚敬,对老师的礼遇,都能叫别人看到受感动。下面提到岳飞,岳飞的老师是周同,我们在历史上都读过。岳飞的武艺跟周同学的,周同将他自己最心爱的一张弓送给岳飞,这张弓是很强的弓,三百斤重,拉开的时候三百斤,普通人拉不动的,你就晓得那个箭射得远。周同死了,每年到忌日这一天,岳飞一定要去扫墓,祭拜的时候一定用这支弓射三枝箭,念念不忘老师,老师教导的东西,要在坟墓前面还要一样表演出来给老师看,「事死如事生」,你说这个情多厚,恩德多厚。不能够孝亲尊师,不会有成就,纵有成就也不是善人,果报决定在三途。

  后面引用古礼的一段,诸位自己可以去读。「事师之道」,学生跟老师学习的道理,「如子弟之事父兄」,从前讲行,现在不行,现在我们对父母也没看在眼睛里头,这讲不通了。从前的社会有家教,现在尤其是富贵人家,做父母都忙著应酬,没有时间照顾儿女,儿女交给谁照顾?佣人,佣人给他带小孩,一个星期难得跟儿女见一、两次面,他自己这一生成就了,下一代完了。儿女跟父母没有亲情,他怎么不怀疑?怎么不猜忌?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确实有家教,父母要做儿女的榜样,让他从小常常看到、常常听到,他会记在心里,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懂得怎样侍奉父母,怎样侍奉兄长。现在这种教育完全废弃掉了,完全没有了,所以我们今天读古书,人家说「事师之道,当如子弟之事父兄」,谁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