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用儒道代替小乘

儒道,净空法师

中国人在唐朝中叶的时候就不学小乘,在家、出家都不学。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没有,他用中国儒跟道代替。所以,儒释道在唐朝中叶以后就变成一家人。学佛的人一定要学儒,一定要学道;道长,道长他也学佛,他也学儒;学儒的人,像二程、朱熹,他们读佛经,他也读老庄。形式上有儒释道,实际上儒释道已经融合成一体,已经没有法子分开。

如果我们要不学儒、不学道,那就得用小乘做基础。我这一代,我学佛在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跟我们讲小乘经,就是阿含部的经典,选出来讲的大概有三十种,但是老师还是以儒跟道为重要的教材。在儒家,他老人家选了一部东西叫我们读,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等於说儒家的戒律。道家的东西,他要我们学《文昌帝君阴骘文》,材料用《安士全书》,要我们学习《感应篇汇编》。佛法叫我们学《十善业道》,跟《十善业道》性质相近的,他给我们选了至少有十种,《阿含经》里面。我们以这个为基础,在这里扎根,然后专攻一部经,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定从一部经里面得定开悟,悟后,开悟之后再广学多闻。这是几千年来,祖师大德他们学习的模式、典范,如果我们轻易把它更改,那个责任要自己负。现在为什么人都把它改掉,不用古人的方法?价值观变了,目标变更。古人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是要大彻大悟,目标在这里。现在人的目标是广学多闻,就是佛法经典的知识知道得愈多愈好,他不求开悟,他也不修禅定禅定是清净心,清净、平等是禅定,他不重视这个,他重视在广学多闻,那就变成什么?变成佛学

诸位要知道,佛学跟学佛不一样,佛学可以在这个世间拿到博士学位,可以在这个社会里面成为一个佛学家。但是与了生死出三界、离苦得乐不相干,完全没有交涉,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古人学佛的目标,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目标,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一定要跟古人学,走古人的路子,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在台中前面三、四年是奠定基础,出家,出家之后觉得真正东西没学到,我再回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想学一部大经,那个时候选的是《法华经》,天台宗的《法华经》。我记得我带了十几种古大德的注疏到台中,求老师帮助我,老师在那时候正好开讲《楞严》,正好才开讲。他劝我,他工作实在是很繁忙,很难抽出时间来单独教我。他说我现在讲《楞严》,《楞严》的分量跟《法华》差不多。而《楞严》的教义也不亚於《法华》,他就劝我学《楞严》。他讲《楞严经》讲了三年,我非常认真的学,我学了复讲,老师星期三晚上讲经,我们听经座位我坐在第一排,跟他两个面对面,第一个位子。我星期四(就第二天)复讲,把老师所讲的我重复讲一遍。

所以他讲了一部《楞严经》,我在那里三年也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我讲《楞严经》就不害怕,为什么?已经讲过一遍。我邀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班,我记得七个人,这七个人都是学讲经的,有徐醒民、周家麟,我们每一个星期四聚会一次复讲。同学们也非常支持我,我出家了,所以这部大经就让我来专讲,让我担任复讲。

2010/2/6 檔名:12-17-2101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