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在我们有限生命中应成就什么?

学佛,净空法师

 

我们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必须要知道,在我这有限寿命之中,我要成就什么。这个成就什么,你一定要知道,带得去的。古大德常跟我们说,带得去的,你要多做;带不去的,放下。什么东西带不去?财色名食睡带不去,给你说,五欲六尘带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带得去的是什么?德行带得去,你所造的业统统带去了。这个业里头有善业有恶业,善业将来带你到三善道,你到有福报的地方去,不善的业引导你到三恶道,你去受苦。这个东西带得去,那我们就得要考虑清楚,我要带善不要带恶。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修养德行是带得去的。孔子的学生颜回,三十几岁就过世,是夫子常常赞叹的一个学生,夫子一生念念不忘的一个好学生。他寿命虽然短,他利用那个短的时间,他修养德行,他带去的是好东西。那寿命短,在我们的眼光里面看,怎么看法?好!他绝不堕三恶道,他的德行超过一般人,他到哪里享福?他到天上享福去了,在这里寿命短,早一天去享天福,你说是不是好事情?好事。他在这里多住一年,他就晚一年享福,他早走一天就早一天享福,他修成功了。所以这个道理必须要懂得。

......

 

没有一法不是无常的,这一定要知道。你知道一切法无常,你对於一切法就放得下,不再执著了,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永远是心平气和来对待。你在这里面决定没有取舍,决定不会有占有的念头,决定不会有控制的念头,也不会有得失的念头,你看你多自在。佛菩萨教我们随缘不攀缘,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果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你就没有办法随缘,没有法子修随喜功德了。

 

所以学佛,早年老师教我放下,从哪里放起?老师有善巧方便,我那个时候是初学,教我从对立做起,不要跟人对立。刚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容易,为什么?我们跟别人对立这个念头是已经成习惯了,哪有不对立的?实在讲都是傲慢。真的,佛在经教上给我们讲,我们不能不承认。以后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讲这个傲慢是俱生烦恼,他说你细心去观察,看什么人?看乞丐,你看他有傲慢心。乞丐是在人类当中,这是最下等的,他没有钱,贫穷,沦为乞丐,没有地位,我们中国人讲贫贱到极处,贫为乞丐、贱为乞丐,贱是没有地位,贫是没有财富,靠乞讨、讨饭过日子。这样的人在路边上看到富贵人从他面前经过,他还不以为然,鼻子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看,他还在讽刺别人。这就说明什么?他傲慢,他有傲慢,他不是没有。所以老师给我们说,傲慢是俱生烦恼。佛法说要断,为什么?它障碍你见性,它障碍你觉悟,它障碍你修行,这麻烦大了。儒家没有讲明心见性,所以儒家对於傲慢没有教人断,但是教人什么?要控制。你看《礼记》里说,「傲不可长」,这就说傲慢是有的,不要再增长了,儒家只是劝你,你控制住,不要再增长。可是佛法,佛法一定要断。为什么?贪瞋痴慢疑,这个根本烦恼,六个,后头恶见,其实恶见就是五种见惑,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是这个,这五种见解是错误的,合起来叫六个根本烦恼,《百法明门论》上说的。这六个东西障碍你生生世世脱不了六道轮回,你说这个麻烦多大。

 

不学佛不知道轮回苦,不了解轮回状况。学佛之后,对这个事情逐渐逐渐明白了,才晓得六道不能住。六道里头只有受苦受难,没有法子向上提升,纵然生到天道,那是享受、享乐,那里没有苦,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刹那生灭的,寿命还是要到。寿命到,禅定功夫失掉了,依旧还是随业流转。那我们自己要想想,无始劫以来到今天,生生世世,我们自己认真去思惟,我们造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肯定是恶业比善业多,为什么?佛告诉我们,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统统讲阿赖耶,讲妄心,不能讲真心,为什么?真心没见到。讲真心,那是菩萨,那不是凡夫,所以我们讲妄心。妄心里面,善心所只有十一个,烦恼心所有二十六个,这就是说明在阿赖耶里面善恶较量,恶的力量大,善的力量小。所以人必须从小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够弥补,如果没有好的教育,肯定是被环境所染污。

 

你的本性本善没错,习性力量不能疏忽,《三字经》一开头讲得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你的自性是圣人、是贤人,你能随顺性德,你是圣贤,如果不随顺性德,你随顺外面的染污,那你跟你的性德、本善愈去愈远了,这真的。我们观察婴儿、婴孩,你看他对父母那个爱,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阿赖耶还没起作用,真心流露。为什么他长大了,愈长大对父母那种爱就淡薄?十岁肯定不如五岁,二十岁肯定不如十岁,三十、四十岁很多人已经不要父母了,不孝!习相远。所以古圣先贤才重视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育从这个理念兴起来的。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千万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经验,世代相传。在中国传了几千年,效果卓著,真正收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行,光大仁爱和平的爱心,所以带来的是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和平,这从教育得来的。中国古圣先贤明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学摆在第一,把经济摆在最后。经济是利,摆在最后,为什么?那是人之必争。如果这个社会都争利,会造成天下大乱,所以世世代代对这个事情严格的防范,维持社会的安定祥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