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上辈往生 凡夫有份;九品差别 遇缘不同

念佛,净空法师
一,上辈往生,唯是菩萨。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都认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菩萨,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萨。从上上品到中上品四品,凡夫绝分。
那个不是凡夫,像《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概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这个四品是他们去往生的。善导大师以前这一些高僧大德,是这个讲法,这是我们在古德注疏里面都能够看得到的。

二,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这个讲法,是善导大师讲的。在高僧传里面记载的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弥陀化身再来的,那么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是决定错不了的。阿弥陀佛建立西方净土,为谁呢?是为凡夫,不是为这些菩萨们。

善导大师四帖疏
这个《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经疏》,我们曾经讲过。他这一段话,特别是在上品上生章里头讲的。上品上生章他的注解注得特别详细,把古人这种说法完全驳斥了。我们纵然不能够读这个四帖疏的全部,至少要把这个上品上生章要多读几遍,这个是增长我们的信心。

破前说曰,
这个破就是驳斥古来大德这个错误的说法。

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这个话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来是释迦牟尼佛,《十六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而《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修行方法,就是释尊所说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这里面包括着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统统都在这一部经里面。而佛的意思呢,是为常没众生。什么叫常没呢?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凡夫,所谓的是头出头没。到三善道来投生,就是把这个六道比喻作苦海,这个头撑出来吸一口新鲜空气。才一下呢,又栽到那个海底下去了,不知道多久再冒出来一次。这个海底就是三恶道。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六道凡夫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好比我们休假,出去旅游,时间很短,三恶道才是老家。住在那个地方,时间太久了,饿鬼、地狱、畜生。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的。佛何以这样肯定的为我们说?佛对于这个事实,是亲眼所见,不是猜测的,他是现量境界,他看的太清楚,太明白了。佛说出这个道理,我们仔细想想,也蛮合理的。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呢?造作的恶业。轮回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造业感得的果报。惑,业,苦,这是轮回的来由。惑业苦里头断一条,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觉后空空无打千”那么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我们迷了,才发生的这个现象。真正觉悟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呢?冷静仔细想一想,就觉得佛的话有道理,我们确确实实恶念多,造的恶事多,好事少啊。恶造的多,恶的念头强,佛说这个轮回,是强者先牵,哪一个念头强,先受果报。我们恶念强,哪些是恶念?贪嗔痴。所以佛说,这叫三毒。贪的念头强,就饿鬼道去了,贪心变饿鬼啊。嗔恚心强,就堕地狱。愚痴强,就变畜生。愚痴就是迷惑颠倒,真假、邪正、善恶、是非不能辨别,把假的当真的,真的看作假的,这叫愚痴。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要看别人,看看我们学佛的同修门,就看出来了。说实在话,一个人看自己很难,自己有什么毛病不容易觉察,看别人。看别人然后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个方法也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自己有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很可能我们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学佛,把佛菩萨的形象当作神明来供养,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这就是迷惑啊,这就是愚痴啊。自己以为拜佛,佛会保佑我,将来还变畜生。你说冤枉不冤枉。拜佛会拜到畜生道里去了,原因就在此地。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写了一个注解《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这我们过去讲过,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很多次,不难看到。他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条,念佛人下地狱。我那个时候是作学生的时代,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我看到这本书,第一条念佛人堕地狱,我就吓一跳,我就向李老师请教,这怎么回事情。念佛再不好,不应该堕三恶道,不应该堕地狱嘛。老师说,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个大问题,他说我不跟你一个人答复,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解释。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嫉妒,还有嗔恨,堕地狱啊。是嫉妒嗔恨心堕地狱,不是念佛堕地狱。念佛人要把这个贪嗔痴念掉,那就行,那才能往生。念佛人口里念佛,心里面还充满贪嗔痴,来生还是在三恶道。所以灌顶大师讲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是度我们六道众生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度六道众生的,“不干大小圣也”。这个大圣就是大乘的菩萨,小圣是小乘的罗汉。小乘初果到四果,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导大师说,与他们不相干,这个法门专度凡夫,他这个说法,我们仔细去看看经,相应,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现在我们读的这个本子,第二品一开端,“贤护等十六正士”,那是在家人,在家菩萨啊。他们的人数占了十六个人,绝大多数。这个意思就是显示出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对象是在家的同修,是六道凡夫。

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这一句话说的非常非常好,可以说,将我们的疑惑彻底解除了。为什么往生会有九品呢?善导大师说,九品无关我们的根性,当然更与大小乘没关系了。不像前面讲的,要登第的菩萨才能往生,才是上三品往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