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以广大心,亲近供养(2)

一切众生都有贪瞋痴,我们细心去观察,世间众生的贪瞋痴三毒烦恼,天天在增长,而且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三毒增长,世间才会有瘟疫,瘟疫就是病毒。现在科学、医学发现的这些细菌、病毒,是从前没有的。新病毒如何产


一切众生都有贪瞋痴,我们细心去观察,世间众生的贪瞋痴三毒烦恼,天天在增长,而且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三毒增长,世间才会有瘟疫,瘟疫就是病毒。现在科学、医学发现的这些细菌、病毒,是从前没有的。新病毒如何产生的?大家都在追踪、研究。事实上,怎么追踪、研究都找不到,因为追踪的方向错了。佛告诉我们,这是从贪瞋痴三毒变现出来的。所以,要消灭这些病毒,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是令一切众生断贪瞋痴。不但要断贪瞋痴,而且要反过来修积三善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要认真努力去断恶修善,三善根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善法。

佛说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大家不要以为十善五戒是教初学的,在如来果地上也丝毫不违背,所以五戒十善修圆满就成佛。五戒十善是根本法,这是佛陀基本的教义,真正学佛,真正做佛弟子,决定要依教奉行,这才能积集善根。我们要用怎样的心态来修善根?「普贤行」、「菩提心」。

普贤菩萨是怎样的心态?起心动念都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着想,决定没有想自己的利益,家庭的利益,小团体的利益,否则就不是普贤菩萨。不但不是普贤菩萨,连菩萨的资格都没有;实在说,连二乘的标准都达不到。

金刚经》说,小乘初果须陀洹也离四相,真正契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证得初果。早年我读《金刚经》,以为大乘菩萨才离四相,小乘人没有离四相,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都要离四相。只要分别、执着四相,就不是菩萨,就是凡夫;怎样修行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不能消灾免难,希求不会满愿,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诲与事实真相(真理)。

「积集成就一切善根」,如何成就?无贪、无瞋、无痴。所以,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要是没有一个概略的认识,无量劫来自私自利的念头,如何能放得下?放不下就不能成就,善根就无法积集。所以,必须要解行兼顾,我们清楚了佛的教诲,立刻就做,尽心尽力去做,一切为大众、为社会、为众生。

【念佛、修行能消除灾难】
现在社会动乱、不安,我们一定要懂得牺牲个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安全。我们的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把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生活能过得去,心安理得就好。人人明白这个道理,社会就安定了,磁场对我们的影响就不大;若我们的贪瞋痴继续不断增长,磁场的影响就大了。

外国人说磁场,中国人讲气氛,大环境的气氛不好,我们小环境的气氛要特别好,才能抵抗大环境的气氛,才能消灾免难。我们建立念佛堂,启建讲堂,这是最好的修学环境,最好的气氛,最好的磁场,决定不受大环境的影响。不但不受大环境的影响,还能影响大环境。

以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及愿力,讲经、听经、念佛、修行,将此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所以,我们所作所为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这个道场,是为国家、为世界、为一切苦难的众生。他们不了解这些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他们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我们明白觉悟,可以不受影响,所以要发心去影响他们。纵然不能消除灾难,也一定能把灾难减轻,缩短灾难的时间,这是肯定能做到的。

为何念佛、修行能消除灾难?这当中有个道理。一切众生受恶劣的磁场影响,心神不定,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在科学里是属于思想波。众生受了不好的波动现象影响,把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好的思想引发出来,内外一集合,灾难就产生了。

我们明白此理,就知道念佛、读经、讲经、断恶修善的思想波好,我们用真诚心、广大心、坚固心,这是积集一切善根,这个力量就大了。力量大也是一个波动,用这个波动去冲击众生与环境不好的波动;这一冲击,不善的思想波动减弱,灾难的程度就降低,灾难的时间就缩短。这不是迷信,不是说念佛有佛菩萨保佑,当然佛菩萨保佑是肯定的,但是相信佛菩萨保佑的人并不多。

每个人起心动念都发出思想波,我们一举一动都是波动的现象,波与波的冲击,此现象不难理解。譬如,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丢一块大石头,波浪马上就起来了。若要把大波浪减弱,投一块小石头进去,用小波浪去冲击大波浪就综合了;大波浪减弱,小波浪稍微提高一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要投进「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这块小石头,缓和「贪瞋痴慢」的大浪。所以,念佛能消灾,能帮助社会、国家、世界,能帮助一切众生,基本的道理也在此。其它宗教诚心诚意的祷告、静坐,也都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在宗教和平会议里报告过,说明这个理论与效果,使大家更具足信心,认真努力去做。理论清楚、明白,才真正能达到「究竟不退,心无疲厌」。理论与事相不清楚,容易退转,容易懈怠、懒散;真正清楚、明白了,我们的信心、愿心坚固。我们一生帮助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菩萨心、菩萨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