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在我们华人社会里面,我都劝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为什么?礼。《弟子规》是礼,是中国小学里面学的礼,是中国真正扎根教育里面的礼,你说它多重要。不多,只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不难学,你就从这一百一十三桩做起,条条都把它做到,那根就扎下去。在日常生活当中,延伸出去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佛法里头,诸位晓得,佛法讲十善业道,只讲十条,可是这十条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运用,一展开,小乘三千,小乘就变成三千威仪,三千威仪一归纳就是十善业。大乘菩萨那更了不起,大乘菩萨把十善业一展开,八万四千条,我们一般讲整数,那四千就不说了,叫八万细行,实际上是八万四千细行。你看,十条展开能成为八万四千细行,一百一十三条那还得了!真的是究竟圆满大圣大贤的德行,在《弟子规》里头,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酒,在五戒里面它属于遮戒,什么叫遮戒?其它的四种,杀盗淫妄,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酒没有罪,酒是怎么样?喝醉了之后犯杀盗淫妄,那就有罪;他要不犯杀盗淫妄,他没有罪,这个道理要懂。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的时候,他老人家常讲,他说假如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那个样子,大概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没有了。中国谚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三百杯」,有典故的,它不是假的,三百杯,郑康成的故事。郑康成年轻的时候读书,老师马融,是汉朝的大儒。他在那里学了三年,学成之后回家,老师带着同学在十里长亭给他饯行,大概人不少,每个同学敬三杯酒,那大概有一百人,一个人三杯就三百杯,他真有酒量。三百杯喝下去,一点小小的礼节都不失,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真叫海量。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一般人,这个酒不要说是三百杯,我看大概十杯酒下去丑态就百出,《弟子规》上讲,劝导年轻人「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那真是丑态百出。丑态百出还算是过,不算罪,如果再犯杀盗淫,那就是有罪。所以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也列入根本戒,根本戒这条叫遮罪,就是防止你犯罪。不饮酒是防止你犯罪,饮酒本身不是罪,酒醉之后犯过失那叫罪。这是我们把它认识清楚。 所以五常是做人的基础,常道,永恒不能变的。妄语,不妄语是诚信,真诚、守信,这是中国人千万年来做人的基本德行,不能不遵守,不遵守那就不是人。人跟畜生差别在哪里?就是人懂得五常,懂得五伦五常,畜生不懂。「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十二个字把中国千万年来祖宗教诲全部包括在其中。展开来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中国全部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四库全书》,都离不开这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部落实在《弟子规》。你要有这个认知,你对《弟子规》就会很尊重,你会非常认真的学习。 而且有《弟子规》的根,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不难,你会在学习当中得到法喜,得到真正的喜乐,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他不说乐,乐是快乐,快乐是外面的刺激,从外头来的。喜悦是内心里头往外面发的,像泉水一样,它自己涌出来的,这是真乐,这真正能养人,最好的养分!是从内心里头涌出来的喜悦,怎么涌出来?学习。学而时习之,学习会得到喜乐,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面得来的。学习帮助你改过,改过就是忏除业障,帮助你得清净心,帮助你开智慧,你多快乐!这个快乐决定超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不能比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快乐,从外头来的,不一样。儒家的标准,诸位别的不能够详细记清楚,你就想到《弟子规》,它全包了。 在佛法,佛也只讲四个科目,「三福、六和、十善五戒、十愿十度」,这四个科目。三福是世尊指导弟子,指导学生们修学最重要的纲领。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话是「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是中国人所讲的「孝亲尊师」,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对父母要孝顺,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对于老师也要孝顺,中国人把老师的恩德看到跟父母是同等的,没有差别。在古礼里面最明显的就是称呼,所以中国人有名、有字,名是父母给你起的,在你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都叫你的名,你没有成年;成年之后,你是大人,你不是小孩,要对你尊重,不称你的名。你的平辈,你的兄弟,你的同学、朋友送一个名字给你,叫字,大家都称你的字,一生都称你的字。名只有父母称,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都称你的字,你将来在社会上做事情,你的长官也称你的字。官做大了,跟皇帝接触,皇帝也称你的字不称你的名,对你尊重。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人称你的名,老师。所以成年之后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个父母,一个老师。这就是说明中国人对于老师的重视跟对父母没有两样,从这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来。父母过世,居丧三年,守孝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丧服,叫心丧三年。 从古礼里面看出来,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古时候确实超过对他的儿女,这都是真的,这是一般社会风气。老师教书,学生参加考试,学生考中,自己儿子没有考中,老师欢喜,社会大众赞叹。如果老师的儿子考中,学生都没考中,社会上的舆论那就给他很难受。你有私心,你看你教你儿子,学生都没教好,所以他也非常认真努力去教好学生,优秀的学生。自己儿子纵然是不成材,将来的生活,将来生活有同学照顾他,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我们做学生的我们的亲兄弟没有两样,对于老师的家有照顾的义务,有帮助他们在生活上的义务。跟现在这个社会不一样。我们想想,中国古时候那个社会非常可爱,确实是和谐的社会,和睦的社会。 佛法的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一开头,孝亲尊师,然后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这是佛法的《弟子规》。在经典,经典就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在佛法相当于中国传统儒家的《弟子规》一样,是根本的根本,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入佛门,依佛为师,做佛的弟子。入佛门有三皈五戒,三皈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学佛的目标,学佛的方向。皈依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皈依僧的意思是净而不染,佛法僧意思是觉正净。总的原则告诉你,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最高指导原则,我们一般称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意思是觉正净。在方法上,从五戒开始,你看看儒家讲的五常,佛家讲五戒,跟五常意思完全相同,要从这开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