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六度略说

六度,净空法师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六度”是属于菩萨的行法。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新译翻成“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他那个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佛,佛没有情了,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盘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第一个是“布施”,此地布施跟四摄法的布施,名词是一样,但是意思不相同。四摄法里布施,是跟众生结一个善缘,结一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个是真正要度自己,所以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这个烦恼的根,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把它归纳一下,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确实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归纳成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实在比小乘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布施是度悭贪的。实在讲,贪是一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再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么?是舍,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就是障碍。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心里面东西太多,牵肠挂肚,胡思乱想。到什么时候你能把它统统都放下,那就圆满成佛了。

  菩萨的阶级,大乘法里面给我们说了五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来的?可以说是他放下多少而分的。他能够放下得多,菩萨的地位就升高;他放下得少,他地位就低,就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放下。佛为什么要我们放下?因为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无有,所以放下是当然之理,应当要放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真正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就是吝啬,贪得、吝啬,样样执着不肯舍弃,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今天明白,觉悟了,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可是我们毕竟是凡夫,这个习气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一下就放下,那谈何容易!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点一点放,放到三大阿僧祇劫才统统放完,这才成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说的。《华严经》上说,成佛需要无量劫,不只三个阿僧祇劫。可见得这个舍干净之难,太难、太难了!虽然难,一定要做,更希望的是加速度去做。从什么地方做起?从我们心里头最爱的、最不容易舍的,从这里下手。因为最不容易舍的能舍,其它的就容易多了。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哪一样东西是我们最贪恋、最不能放下的,我们从这一点下手。……

  布施通常把它分做三大类,第一个“财布施”,第二个“法布施”,第三个“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三种布施得这三种果报。

  第二个科目是“持戒”。持戒,不仅限于大小乘戒律。戒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我们自己一个人独处,佛法里面叫小乘戒。“独处”就是儒家讲的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没有人见到,自己一举一动都守礼、守规矩,决定不放逸,依然谨慎,这是慎独,这个属于小乘戒。“入众”,就是我们跟大众在一起,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这叫大乘戒,所以大乘是跟大众相处的。在佛门里面小乘戒叫比丘戒,大乘戒叫菩萨戒。戒律的意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守礼。戒律,包含了我们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因此,学佛的人,不仅要遵守佛的教训,我们在任何一个地区,要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守法,自然会被这个地方的人所欢迎,为大众所接纳,我们在这里推行佛教的教育就很容易了。守法也包括在四摄法里头。这个是度诸恶,就是我们造作一切的恶业,持戒的人不造恶业了。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个科目是“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忍耐。翻经这些大德,忍下面他不用“耐”,换成一个“辱”,这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国古人对于“辱”看得很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忍受的。这些翻经大德,看到中国人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成忍辱。辱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那就一切都能忍了。经典上本来的意思,是忍耐。

  忍辱,范围也很广,大乘经论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为的加害、侮辱,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要能够忍。第二是自然的灾害,举例而言,夏天酷热、冬天寒冷,这是自然的变化,我们要能够忍受。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学要很长的时间,要有耐心。佛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成就的,是要长时间的修学。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没有这个耐心,怎么能成功?所以对于佛法修学,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是属于忍辱。忍辱,度瞋恚。经上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是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来了。所以学佛,忍辱是功夫,我们一定要修学。《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间的事情,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大事要有大的忍耐功夫才能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